第十八章

“神出鬼沒”的比拉彗星

比拉彗星雖然沒有哈雷彗星那樣大名鼎鼎,但是它也是1顆比較特殊的彗星。它是彗星中分裂最顯著、變化多端,被人稱為“神出鬼沒”的彗星。

比拉彗星最早被發現是在1772年3月8日,當時沒有給它定名。過了33年,到1805年11月9日,它再次被人發現,當時,還是沒給它定名。當然也不知道這顆彗星就是33年前出現過的那顆,更不知道,它繼1772年以後,又在1778年、1785年、1792年、1798年出現過4次。

1826年2月27日當它又出現在天空上的時候,被奧地利天文愛好者比拉發現了,於是給它起名叫比拉彗星,永久代號為182611。

天文學家們認出它和1772年、1805年出現的彗星是同一顆星,並且算出它的軌道周期是66年。把地球、木星和土星的攝動計算進去以後,推算出比拉彗星應在1832年11月26日過近日點,結果它隻比預測時間早了12小時。

當時的天文學家們推算,下次比拉彗星回來應在1839年,但是事不湊巧,因為出現的位置和太陽太接近而沒有被觀測到。再下次應在1846年2月11日過近日點。而在1845年11月份已經可以看到比拉彗星了,略使人覺得比拉彗星麵目有變的是:彗核上有個突出部分。而到了1846年1月13日,令地球上的天文愛好者大為驚奇的現象發生了,比拉彗星一分為二了!分出的部分最初又暗又小,不久就越來越亮了。這兩顆彗星,繼續在空中遨遊,每一顆都有各自的彗核和彗發。開頭距離很近,簡直像兩隻鳥,比翼雙飛;後來距離慢慢拉大,到2月10日已經有24萬千米的距離了,真所謂“黃牛角,水牛角——各管各(角)”了。這種彗星分裂的現象當時是第一次觀測到,所以轟動了全世界。1852年9月這一對彗星又回來了,它們的距離已拉大到240萬千米了。

1859年,這一對比拉彗星又該回來了,但因為和1839年同樣的原因而沒有觀測到,天文學家們隻好等1865年再觀測了。但天文學家們做夢也沒有想到,同比拉彗星1852年的分別竟然是“永別”。

1865年,雖然天文學家們把它們的位置計算得精益求精,雖然許多天文台對它們的尋找也煞費苦心,可是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觀測到比拉彗星,而且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找到它們了。

這顆一分為二的比拉彗星神秘地失蹤以後,並沒有就此銷聲匿跡,而是“陰魂不散”地常常“顯靈”:當地球1872年11月27日穿過原比拉彗星軌道時,這天夜晚,天上下了一陣光彩奪目的“流星雨”,這並不是誇大其詞,“流星”真和下雨一樣地落下,到處都像在放節日焰火。流星雨從27日的19時開始一直到28日淩晨1時才停止,極盛期在21時。有人估計,流星總數在16萬顆左右,這一陣流星雨是從哪裏來的呢?這是由於地球碰上了沿比拉彗星軌道運行的無數碎粒而造成的。自1846年比拉彗星分裂以後,一部分碎粒物質沿著它的軌道分布在彗頭後麵,無庸置疑,上述的那群流星正是比拉彗星分裂後碎塊。1885年11月27日,地球再次經過比拉彗星軌道,流星雨又發生了,在5小時內總計有4萬多個流星出現。1885年以後沒有觀測到一次大的流星雨,但每年11月27日,總有一些流星從天而降,但一年比一年微弱。可見比拉彗星的物質是均勻地散布在它的軌道上的。

恩克彗星

恩克彗星又稱恩克——巴格隆彗星。因為在1818年首先發現它的是法國馬賽天文台的一個看門老人,他叫巴格隆。而算出它軌道的卻是天文學家恩克。它的近日點與水星相仿為033天文單位,每隔3年4個月就會回來一次,這個彗星的光度很弱,基本上沒有彗尾,看上去像一團星雲。在1882年,隻相當於1個5等星,到本世紀,已暗到人們非得仰仗望遠鏡才可看到它的“尊容”。

難得的是,它回來50多次的記錄都一一有案可查,從這些珍貴的資料中,人們又發現它的運行速度正在逐漸加快,每次回來都比上次提早3個小時左右。

以德國天學家、數學家恩克名字命名的天體,隻有一個,那就是“恩克彗星”,眾多彗星中,恩克彗星的名氣一點也不比1986年回歸的哈雷彗星差,請看,它保持著那麼多的彗星之最。

它是周期很短的彗星中,最早被預報回歸的周期彗星,這指的是它1822年的那次回歸,就全體彗星來說,哈雷彗星是第1顆預報回歸的彗星,恩克則是第2顆,比前者晚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