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美國對中蘇的“楔子戰略”(1948-1954)(4)(1 / 2)

在否決了緩和政策的可行性後,美國官員認為,強硬路線在當前更有可能促使中蘇反目。在百慕大美英法首腦會議上,杜勒斯國務卿說,擴大中蘇矛盾的最好方法是置中國於最大的壓力之下,因為高壓將迫使中共完全依賴蘇聯,向蘇聯提出更多的援助要求,而蘇聯勢必滿足不了中國的要求。這樣,中共的不滿就會產生,中蘇矛盾就會擴大。如果西方不采取這種高壓政策,而是和蘇聯比誰對中國更好,那隻會使中共從中漁利。鐵托就是一個例子,他和蘇聯吵翻了,並不是因為美國對他客氣友好;恰恰相反,美國一直對他很強硬。

對中國實行貿易禁運是這種高壓政策的一個方麵。美國國務院官員認為,中蘇矛盾最有可能出現在中國對蘇聯提出的工業和技術援助的要求上,因為中共目前正在全力以赴實現工業化,最需要工業技術和裝備。西方的貿易禁運將使中共完全依靠蘇聯,從而暴露蘇聯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一旦蘇聯沒法滿足中共提出的援助要求,北京必然對莫斯科產生不滿和怨恨,以致最終轉向西方和日本,尋求出路。

為了在經濟上對中國施加高壓,美國不僅自己對華實施嚴格的貿易禁運,還逼迫其盟國,特別是日本,照著做。在朝鮮戰爭前,日本曾是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在三十年代中期,日本百分之二十的出口是到中國,百分之十的進口來自中國。朝鮮戰爭爆發以後,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幾乎完全停止了與中國的貿易。

為了確保日本的對華貿易封鎖,美國還把日本拉入“巴黎統籌委員會”。日本除了必須服從該委員會其它成員國必須服從的禁令外,還要受一個特別禁令的約束。這個特別禁令列舉了四百多種禁止運往中國的產品。當然,美國這種對日本的蠻橫態度不是沒有代價的。美國阻止中日貿易的做法,使日本政界領袖和工商企業界巨頭非常失望和惱火,造成美日之間在對華貿易問題上長達二十多年的齟齬。

對中國實行軍事包圍和牽製,保持軍事威脅和壓力,是美國對華高壓政策的另一個方麵。美國先後同日本、菲律賓、巴基斯坦、泰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太平洋國家簽訂雙邊或多邊的軍事協定。此外,美國還和台灣簽訂“美台共同防禦條約”,不斷擴大對國民黨的軍事援助,支持國民黨軍隊對大陸沿海地區的騷擾和攻擊。在1954-1955年以及1958年的台灣海峽危機中,美國支持蔣介石對抗大陸。盡管美國官員認為金門、馬祖等島嶼在軍事上對於保衛台灣並不重要,但他們很重視這些小島對台灣的心理意義,因為這些小島的丟失將會嚴重挫傷台灣的士氣,從而導致台灣的最後崩潰。1954年9月18日,杜勒斯國務卿在和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會談中,強調了金門和馬祖對台灣的心理價值。

盡管美國意識到台灣海峽危機的嚴重性,但它並不想直接卷入其中,因為一場和中國的戰爭很可能引起蘇聯的軍事幹涉,從而導致一場世界大戰,美國和西歐盟國的關係將受到影響。艾森豪威爾總統承認:“我們經不起和盟國的分離。”美國官員認為,阻止大陸對台灣的進攻,而又不使美國直接卷入的最佳方法就是實施核武器威脅。1955年3月16日,艾森豪威爾總統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對北京發出威脅:美國有可能對中國使用戰術核武器。

自從朝鮮戰爭爆發以後,阻止大陸統一台灣一直是美國的既定方針。美國官員堅信,使台灣由一個反共親美政權掌控,不僅有利於鞏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沿海島嶼防禦鏈,還對大陸起威懾作用。艾森豪威爾總統對國會領袖說,如果中共領導人想在朝鮮或印度支那製造麻煩,他們將會發現台灣正在他們背後威脅著他們。美國應該保持這種局麵。杜勒斯國務卿在百慕大美英法首腦會議上說,台灣的威脅將使中共不得不在中國沿海地區部署大批軍隊,台灣可以牽製四十萬大陸軍隊。台灣的壓力將會迫使中共向蘇聯索要更多的援助,從而加大對中蘇關係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