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紅武士”之死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一位最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因其使用的飛機全身漆成紅色而被人稱為“紅武士”。他所領導的航空中隊,各架飛機也不時改變顏色,故人們稱他們為“空中馬戲班”。“紅武士”名叫曼弗雷德·馮·裏希特霍芬,是一名殲擊機飛行員,他一生中曾擊落過80架協約國的飛機,在敵對雙方所有的飛行員中,他的功績名列第一,1917年曾獲德國最高勳章,是德國飛行員中王牌中的王牌。
1892年,裏希特霍芬出生於東普魯士一個貴族家庭,從小不愛讀書,專喜格鬥和打獵。1911年參軍,到一個騎兵部隊服役。1913年到航空隊接受飛行訓練,1915年作為偵察機飛行員參加大戰,不久即改飛殲擊機。1916年9月,首次擊落敵機,從此,裏希特霍芬傳奇式的空戰記錄便開始了。1916年9月到1918年4月的20個月中,他平均每月要擊落4架敵機。
裏希特霍芬除具有勇猛頑強的戰鬥精神外,最善於在空戰中迅速占據有利攻擊位置,而後在近距離用精確的機槍火力將敵機消滅。他的空中射擊技術十分高明,人稱“天才射手。”
但是,王牌也有失敗的時候,1918年4月21日,在索姆地區上空的空戰中,他終於栽了跟鬥。這一天,陽光普照大地,德軍地麵軍隊正在利斯河兩岸展開強大的攻勢。裏希特霍芬率領10架福克式殲擊機進入法國北部,準備尋機殲敵。另一方麵英國白脫爾少校和布朗上尉率領的15架殲擊機,正由西向東飛來,他們的任務主要是掩護在低空執行任務的兩架偵察機。
雙方機群在5000米左右高度上相遇,距離約有3~4千米。在這雙方都能看得見的距離上,裏希特霍芬在發現了低空飛行的英軍偵察機後,看來是有些輕敵,未理睬高空的英機,便率領機群俯衝下去,企圖置兩架偵察機於死地。英機在高空中的機群,見兩架偵察機受到威脅,便也跟著俯衝下去營救,雙方於是在低空展開了激烈的空戰。裏希特霍芬見英機跟了下來,便放棄了對偵察機的攻擊,抓住戰機,對準一架英機猛射,這架飛機中彈墜落。當時,英機大多數在位置上占優勢,在混戰中,泰勒中尉、麥根基中尉和米賽中尉各打落一架德機。這時,隻見裏希特霍芬又在咬住一架英機射擊,這架英機的飛行員是梅伊中尉。梅伊也是個有經驗的飛行員,他見自己飛機受輕傷,便一推機頭轉入超低空溜掉了。兩架偵察機見其他飛機空戰正酣,也就乘機從低空逃脫。
正當裏希特霍芬攻擊梅伊的時刻,英國的布朗上尉看見一架紅色飛機正在攻擊自己的戰友,便奮勇相救。裏希特霍芬發現後方有敵情,便停止了對梅伊的追擊,轉身對付布朗。兩機在空中互相撕咬,上下追逐,隻見槍彈雨點般的射向兩瓤周圍。布朗的機槍由於過熱而不能發射,發動機也受到損壞,整個機身布滿了幾十個彈孔,他隻得轉入超低空且戰且退。裏希特霍芬N0窮追不舍,一直打到距地麵30米的高度。這時英軍地麵陣地上便同時用機槍和步槍向紅飛機射擊,裏希特霍芬終於墜地身亡。
“紅武士”被擊落,這自然是英軍極大的功勳。事後,皇家航空隊和陸軍都爭相認為是自己的戰果。醫官脫下屍體的飛行服,解開裏麵穿的藍色襯衫,從死者胸前被命中的兩發槍彈的進入角度分析,是飛機機槍的戰果,不是地麵射擊所為。於是,這一光榮的勝利。歸了航空隊。但是,爭論卻沒有平息,從當時到戰後,一直有兩種意見之爭。直到現在,航空冉學家們在撰文寫到這次戰果時,常常是不偏不倚,把兩種意見都寫上。如1979年英國出版的《空中戰爭大全》一書,是這樣敘述的:“裏希特霍芬究竟是怎樣死的,至今仍令人懷疑,有人說他是被加拿大的布朗上尉駕駛的一架駱駝式飛機擊落的,有人則說他是被澳大利亞的機槍手巴倫從地麵擊落的。”
這次戰鬥,布朗上尉使兩架偵察機幸免於難,又使梅伊中尉脫險,並把德軍王牌中的王牌飛行員置於死地,曾在英國大出風頭,榮獲各種勳章和榮譽。
再說德國一方,裏希特霍芬死後,舉國為之哀悼,認為這是整個國家的損失。裏希特霍芬的部屬們則咬牙切齒,立誓要為裏希特霍芬複仇。為了悼念他,一些人甚至想出了各種離奇的劫屍計劃。
當他們探聽出裏希特霍芬的遺體停放於法國布坦格機場的一個機庫內時,一個名叫多文哈特的中尉提出:由炮兵向機場推進,到一定射程時,對機場進行猛烈轟擊;同肘由兩架雙座飛機,乘敵人躲避炮火時強行著陸,把裏希特霍芬的屍體搬上飛機,立即飛回,給他舉行屍個隆重的陸軍葬禮。這個計劃當然是辦不到的,到他們航空隊隊長那裏便卡住了。
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更“偉大”的計劃:集中20個師的兵力,用5000門大炮,幾百輛坦克,進攻布坦格,占領後,由兩名飛行隊的軍官,把裏希特霍芬的屍體抬到一輛大坦克上,運回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