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科羅廖夫

1907年1月12日,科羅廖夫出生在烏克蘭瑞特米爾城的一個教師家庭。當他9歲時,舉家遷往敖德薩。在離他家不遠的地方駐紮著一支海上飛行中隊,科羅廖夫經常到飛行中隊去玩,這在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向往航空的種子。

科羅廖夫在青年時代信奉這樣一句座右銘:既要造出飛行器,又要駕駛它上天飛行11923年,他參加了克裏米亞航空協會的滑翔機飛行小組,翌年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架K-5滑翔機。他早年父親去世後,家境貧寒,靠半工半讀自學掌握了一些高等數學和航空學科方麵的必備知識和理論基礎。1924年,他進入基輔工學院的航空氣動力學係深造。這個選擇既是他個人的誌向,也符合時代的要求,因為當時蘇聯國內流行一個群眾性的口號:快搞出飛機來!早在1913年,在科羅廖夫度過少年時代的敖德薩就已建起一座飛機製造廠,培養了一批飛行員。正是在這樣的環境裏,他受到藍天飛翔的熏陶,並立誌獻身航空事業。因此,他在基輔工學院的兩年大學生活裏,醉心於製造滑翔機,興致勃勃地學習飛行。

1926年,科羅廖夫轉學到莫斯科包曼高等技術學院。在這所著名大學裏,他有幸成為飛機設計大師圖波列夫的一名學生,他的聰慧和敏銳受到老師的垂青和賞識。科羅廖夫的畢業設計選擇了輕型飛機這一課題,獲得了優異成績。許多年之後,圖波列夫在回憶這位名望不在他之下的學生時說:“科羅廖夫是當時畢業生中的出類拔萃者。他才華出眾,隻要稍加指點和培養,就能有所成就。那時無論是他的個人品質,還是設計才能,都給我留下了極好的印象。”

科羅廖夫大學畢業後正式進入莫斯科中央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圖波列夫設計局工作,成為圖波列夫心目中出色的飛機設計師。但他自己已不滿足於製造在大氣層中航行的飛機,他的理想是到宇宙空間去旅行。1929年,他到卡盧加聆聽了航天鼻祖齊奧爾科夫斯基關於宇宙航行的一席話後,頓時就異常衝動地說:“從現在起,我的目標是衝向遙遠星球!”

1930年科羅廖夫參加組建噴氣推進研究小組,開始從事噴氣技術應用前景的宣傳和人員組織工作。1932年7月,他接替燦德爾任這個小組的負責人,轉而從事實際的研究和設計。1933年這個小組與列寧格勒氣動力實驗室合並組建噴氣推進研究所,年僅26歲的科羅廖夫任科研副所長。在科羅廖夫領導下,該研究所製定了宏偉的發展規劃,包括彈道火箭和有冀巡航火箭的結構設計實驗,以及研究借助火箭的載人飛行裝置。他對實現太空飛行滿懷信心,曾說:“搞噴氣飛行器是十分困難的,但卻是很有意義並可獲得成功的,困難終將被克服,不過需要作很大努力才行。”他認定了火箭技術的發展方向,若幹年後便勝利地揚起了宇航的風帆。

科羅廖夫在1936年前領導研製了PⅡ-212和PⅡ-318有翼火箭,設計了有人駕駛的火箭飛機。就在他躊躇滿誌向火箭研製衝刺的時候,1937年開始了肅反擴大化,他受到曾主管軍事裝備工作的圖哈切夫斯基案的牽連,同圖波列夫等人一起被押送到西伯利亞罰做苦役。這位正當而立之年的火箭設汁師悲憤地離開了自己心愛的火箭事業。

在衛國戰爭時期,蘇聯迫切需要飛機,首先啟用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圖波列夫,由他在監獄工廠組織飛機的設計和生產。圖波列夫了解到科羅廖夫的境遇後,深感惋惜,極力保薦他到自己所在的156號監獄工廠,協助從事飛機設計工作。1942年,科羅廖夫負責設計了戰鬥機的火箭加速器,研製了重型轟炸機的起飛加速器,而且他自己充當試飛員進行駕機飛行。有一次,科羅廖夫用ⅡE2型轟炸機對火箭加速器進行飛行試驗,液體火箭發動機突然炸裂,飛濺的碎片擊中了他的頭部,他帶著滿身血跡從飛機裏被救出來。科羅廖夫頭纏繃帶躺在醫院裏,對去看望他的朋友們說:“好在我親自參加試飛,否則就無法了解火箭起飛時的真實情況,重要的是要找到發動機爆炸的原因。”科羅廖夫就是這樣忘我、樂觀、專心致誌地從事當時前線所需要的工作。

戰後,科羅廖夫被派往德國接收V-2火箭的設備和資料。之後他把仿製與過去的研製結合起來,提出了研製新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減輕火箭結構質量、解決返回大氣層的氣動力問題、製造密封艙和生活保障係統等問題,應用了新的設計原理,如頭部分離技術、自攜式燃料箱和非穩定組合式方案等,還改進了控製係統、發動機裝置和無線電遙測係統,取得了很好的實踐經驗。1946年8月9日,科羅廖夫被任命為蘇聯第一枚彈道火箭的總設計師。他具有卓越的組織才能和技術權威,不辭辛勞地組織科研生產,協調有關企業和部門之間的關係,還親赴渺無人煙的伏爾加荒原踏勘和建設火箭發射場。1947年10月18日,科羅廖夫領導研製的第一枚彈道火箭首次試驗成功,標誌著蘇聯的火箭技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科羅廖夫腳踏實地地攀登火箭技術高峰,一步一步地實現他對宇宙航行的理想。1949年,他發起用火箭對大氣層的研究,同年5月21日清晨,第一枚地球物理火箭P-1A發射上天,達到預定高度,火箭上安裝的兩台質量各為85千克的儀器,獲得了高空飛行的新數據。隨後他選擇了兩隻小狗充當第一批航天使者,把它們裝在生物火箭的密封容器裏,成功地發射到110千米的高空,並安然無恙地返回地麵。到1957年5月,科羅瘳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新型單級地球物理火箭,已能把22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212千米的高度。

1953年5月,科羅廖夫開始領導研製P-7洲際彈道火箭。他根據齊奧爾科夫斯基關於“火箭列車”這種多級火箭的思想,提出了用串聯和並聯的方式組成兩級火箭來實現洲際射程和發射人造衛星的設計方案。這個計劃得到批準後,他在領導緊張的設計和研製工作的同時,於1955年6月在鹹海附近實施建設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與此同時,科羅廖夫與吉洪拉沃夫一道,提出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建議,支持吉洪拉沃夫關於第一顆衛星的設想。他認為,第一顆衛星的外形應當簡單而富於表現力,要近似於自然天體。在人們的意識中,它將是人類航天時代開始的永恒象征。他還指出:“我們不能忽視目前進行的試驗所具有的曆史意義。無線電發射機應該有這樣的波長,讓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愛好者都能夠接收到它的信號。重要的是要計算好第一顆衛星的軌道及光學性質,使地球上所有的人能親眼看到它的飛行。”1957年8月21日,科羅廖夫的夙願終於實現了。這一天成功發射了P-7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幾星期後的10月4日,他利用P-7洲際導彈改裝的“衛星”號兩級運載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空間軌道運行,開創了人類航天活動的新紀元。德國火箭元老奧伯特在目睹這一震驚事件後,發表文章寫道:“人類感謝取得這一成就的人,他肯定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實現了我們多年來為之奮鬥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