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啊,隻要你有這份心,我就幫你幫到底!”陳蘭芳是位爽快人,一口答應了張青林的請求。
從那時起,陳蘭芳就成了幾戶三峽移民的“新舅媽”。上海一帶有句俗話,叫做千人麵萬條心,最放心的是老娘舅和老舅媽。意思是說,天下人中最讓人信得過的是自己的舅舅與舅媽。這不,從小孤兒出身深受共產黨之恩的陳蘭芳,打開始幫助移民種地育苗之後,便真的成了三峽移民們的貼心老舅媽。張青林他們幾戶移民也由起初叫的“陳師傅”,改成後來的“陳大姐”,叫著叫著,就叫成了“新舅媽”。稱陳蘭芳為“新舅媽”,是因為她性格開朗,熱情好客,大大氣氣,同舊上海的老舅媽不一樣。
為了能讓移民們種上秋後可以上市的蔬菜與其他經濟作物,陳蘭芳與自己的老伴先為張青林他們籌劃搭建蔬菜大棚,從買塑料薄膜到搭棚育苗,陳蘭芳來了個一手“包活”。等大棚蔬菜成行成塊地長起來後,她又尋思為張青林他們進行茬口種植搭配。有十幾年種植經驗的陳蘭芳,為了能讓移民們早日掌握浙滬一帶的農作物種植特點,不惜減少自家的蔬菜種植麵積,天天來回奔波在張青林等幾位移民家的蔬菜地和果園裏,進行手把手的傳幫帶。晴天雨天,黑夜白晝,打攀上移民“親家”後,陳蘭芳幾乎從沒有斷過一天上張青林等幾位移民的莊稼地。2002年初,勞累過度的陳蘭芳連續高燒4天,住在醫院打吊針。可就在這4天裏,她幫扶的一戶移民家的200株西紅柿苗因為沒有及時揭棚而燒死了。陳蘭芳出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家中珍藏的6公斤日本毛豆種送到這戶移民家,幫助他改種了毛豆……
幾個月後,移民的大棚菜和果園裏的果子都到了收獲的時節。陳蘭芳笑嗬嗬過來說:你們還說不好本地話,上街賣菜賣果子肯定沒人理會。不過放心好了,有我這個新舅媽呢!從今朝開始,我們得早起。由我先到鎮上擺攤,你們隨後就到,吆喝買賣的事由我來,你們隻管在一旁收錢就是。
行,聽新舅媽的!張青林等移民駕著滿載豐收喜悅的運輸車,興高采烈地跟著陳蘭芳上街趕集。
“快來買三峽移民種的新鮮菜喲!又好又便宜喲!”
“三峽移民種的果子又甜又脆又營養喲!快來買喲……”
那些日子裏,崇明各個鎮上經常聽到陳蘭芳那清脆響亮的吆喝聲,在她的身邊是幾位滿臉堆笑,手中握著大把鈔票的操著四川話的新居民。
“哈哈,才來一年半載呀!我的口袋就已經有些鼓了!這日子才叫紅火哩!”
“哈哈,移民小康,我們真的趕上了!”
移民們數著從未見過的那麼多鈔票,眼角滾動著感激的熱淚……
遍布11個省市的三峽移民,正在演繹著同樣激動人心的故事,但我的采訪行程需要暫告一段落。
當我再次返回三峽庫區,將在廣東、上海和江蘇等地落戶的移民情況轉告給重慶與湖北兩地的有關部門時,他們同時又充滿歡欣地給我提供一組數據:至2002年9月初止,三峽庫區外遷移民14萬人,移民們對當地安置的滿意率為98%,而在上海、江蘇、廣東、江西和山東等省市的滿意率為100%。無論是98%,還是100%,我知道這樣的滿意率在世界移民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當我又從三峽庫區回到北京時,國務院“關於三峽移民”的新聞發布會正好召開,三峽建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郭樹言代表中國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了另一個驚人的喜訊:至2002年9月初,長江三峽二期移民共計64萬人的搬遷順利結束。除14萬外遷移民外,庫區就地安置的50餘萬人不僅圓滿完成搬遷任務,而且已經基本實現了生活穩定,並逐步走上致富之路。隸屬於政府統計部門的專業調查隊伍重慶市農村調查隊在實施三峽移民工程10周年之際,公布了一項跟蹤多年的調查結果:搬遷後的三峽移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移民家庭收入水平明顯高於當地農民。郭樹言說,據對100戶農村移民家庭進行跟蹤調查,結果顯示,人均收入達1890元人民幣,比重慶市普通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近300元人民幣……
到過三峽庫區的人都理解這一變化中包含了多少艱辛,多少奮鬥,多少步“跨越”!
啊,三峽移民——偉大的三峽工程中最關鍵的難題,考驗了我們的黨,考驗了我們的人民,麵對難題,我們交出了優秀的答卷!世紀之交的三峽移民壯舉,是人民的行動,是偉大民族的國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