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福利事業
亦稱社會公益服務,指有係統、有組織的社會服務工作。早期的社會福利事業是各種慈善機構,是自稱為出於同情心和道德行為而設置的。現代的社會福利事業的含義更為廣泛,如個人服務方麵的福利、家庭及兒童福利、群體福利;其他服務方麵的福利、醫療福利、勞動福利、學校福利;各種救濟福利等。在西方一些國家,政府與個人合辦福利事業;在社會主義國家,則是全民興辦福利,由政府實施,改革10年使中國也出現有個人捐資為福利事業做貢獻的許多個體戶和集體。對社會福利發展具有影響力的因素主要有: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就業結構變化、勞動力轉移、家庭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科學的進步等因素。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使人們對精神、社會方麵的需要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社會負擔係數
指社會勞動人口與被撫養人口之比。一般用百分數表示。其公式為:社會勞動年齡人口的負擔係數=被撫養人口勞動人口×100%這種以年齡界限劃分勞動人口和被撫養人口是一種抽象的假定,並不是說15歲以下的所有少年兒童和所有退出勞動的老年人口都不參加社會勞動,更不是說所有家庭的勞動適齡人口都有經濟負擔。
勞動製度的四項重大改革
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發布改革勞動製度的四項暫行規定,即《國營企業實行勞動合同製暫行規定》、《國營企業招用工人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辭退違紀職工暫行規定》、《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這四項暫行規定從10月1日起實行。這次以用工、招工製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是我國重大的勞動人事製度改革。主要規定:1.今後國營企業以及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從社會上招用工人,除國家另有特別規定者外,統一實行勞動合同製。通過簽訂勞動合同,使工人和企業相互選擇,平等協商,用經濟、法律和行政相結合的手段確定與調節勞動關係,改變過去單純行政手段分配錄用工人的辦法。勞動合同製工人與所在企業原固定工人享有同等的勞動、工作、學習、參加企業的民主管理,獲得政治榮譽和物質獎勵等權利。勞動合同製工人的工資和保險福利待遇,應當與本企業同工種、同崗位原固定工人保持同等水平。國家對勞動合同製工人退休養老實行社會保險製度。2.國營企業招工,實行麵向社會,公開招工,堅持德、智、體全麵考核,擇優錄用,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頂替”和內部招收職工子女的辦法。3.企業有權辭退嚴重違犯勞動紀律、違反操作規程、服務態度很差、貪汙、盜竊、營私舞弊、無理取鬧、打架鬥毆和犯有其他產重錯誤,經教育或行政處分仍然無效的職工。4.國營企業職工侍業保險的人員範圍是:宣告破產的企業的職工;瀕臨破產的企業法定整頓期間被精減的職工;企業終止、解除勞動合同的工人;企業辭退的職工。屬上述被保險範圍的按規定發給一定的待業救濟金。這四項勞動製度的改革,打破了對勞動力統得過死、包得過多的“單位所有製”,對保證工人素質,調動工人積極性,增強企業活力,適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具有重大意義。
就業
亦稱勞動就業,指從事一定社會勞動並取得勞動報酬和經營收入的一種社會現象。就業的主要特征是:1.就業者必須從事一種勞動;2.這種勞動必須是有報酬和有收入的;3.這種勞動必須得到社會承認。我國當前是多種經濟成分並存,所確定的勞動就業方針是:在家國的規劃和指導下,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這一方針大大擴展了就業的範圍,不僅參加全民所有製企業和集體所有製企業工作算是就業,參加外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工作算是就業,興辦勞動服務公司或自行組織合作企業算是就業,而且從事個體工農業的生產、個體商業的經營、個體修理行業的服務,以及私人開辦的谘詢、職業技能培訓。總之,凡是符合就業主要特征條件的都算是就業。
結構性失業
指由於經濟結構的變化和調整而引起的失業現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當今以電子技術、核能技術、化學合成技術、空間技術、激光技術、生物技術、海洋工程等的突破為標誌的科學技術革命的進展,使得新的產業部門不斷湧現,新的產品層出不窮。與此同時,一些傳統的部門相形陳舊而衰落或被淘汰。這樣,原來在這些傳統部門工作的人員,由於不能適應新的技術要求,因而很難在新的部門或新的企業找到工作,由此造成的失業現象稱為結構性失業。造成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失業人員原來所掌握的勞動技能與新的經濟結構不相適應,因而結構性失業解決的主要辦法是對失業人員進行再培訓,使他們掌握新的技能,為重新就業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