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不符合退休或離休的條件,但因完全喪失勞動能力而離開工作崗位的一種製度。根據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規定,職工或工作人員不具備退休條件,但經過醫院證明,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時,應當退職,退職後按月發給相當於本人標準工資40%的生活費,低於20元的,按20元發給,退職工人易地安家的,可以發給相當於本人2個月標準工資的安家補助費。退職工人本人,可以繼續享受公費醫療待遇。工人的退職生活費,在企業單位的,由企業行政支付,在黨政機關、群眾團體和事業單位的,由退職工人居住地方的縣級民政部的預算支付。

學徒製度

學徒製度是我國企業、事業單位采用以師帶徒的方式,在實際生產和業務工作過程中培養新職工掌握生產技能和業務知識的一種製度。學徒製度是以生產勞動的形式訓練培養技術工人的一種重要方式。根據有關法規規定,企業培訓學徒必須在國家下達的勞動計劃指標範圍內,從地方勞動部門指定的人員中招收,招收學徒的年齡一般在16~22周歲,某些特殊行業可以小於16周歲,企業招收學徒時,實行全麵考核,擇優錄取的原則,並要簽訂學徒合同,寫明學習期限、學習內容,以及學習期間的生活待遇、師徒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學徒的期限,應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和各種工種、專業的特點適當地加以規定,一般不超過3年。學徒在學習期間由所在單位按月發給生活補貼並按規定享受勞動保險待遇。學徒學習期滿,考試合格,轉為正式工作。

社會環境

它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社會環境是指一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道德等狀況;狹義的社會環境是指一定社會的民主與法製以及由此形成的安定狀況。社會環境具有穩定性和能動性的特點,它普遍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社會環境如何,從根本上來說是由社會製度決定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資本主義私有製使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很不平衡,由此而引起的社會動蕩不安的因素就時隱時現,從而就形成了使人們的精神頹廢、金錢至上、道德淪喪等對社會發展不利的社會環境。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製度給予了各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各族人民在共同利益一致基礎上,團結互助,共同發展本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從而就從根本上為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創造了條件。人們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樂觀積極,道德高尚。安定團結是社會主義社會環境的基本方麵。發展生產力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強調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強調民主要製度化、法律化,強調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切實推進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實踐證明,隻有大力加強以憲法為根本的社會主義法製,加強勞動紀律和工作紀律,同實際生活中種種壓製和破壞民主的行為作鬥爭,才能為經濟建設和全麵改革的順利發展提供一個長治久安的社會環境。

社會分工

指生產者固定地從事某種物質財富生產的社會勞動組織形式,即社會化勞動的一種形式。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社會總勞動劃分為互相獨立而又互相依存的若幹部分;與此相適應,社會成員固定地分配在不同類型的勞動上。簡單地講,分工就是不同種類的勞動的並存。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在不斷深化。在人類最初階段的社會勞動組織中,一個共同體的人,輪流從事某種勞動;後來發展為按性別、年齡的自然分工,再進一步發展,就出現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畜牧業與采集狩獵勞動分離,以及畜牧部落與其餘野蠻部落相分離,大約發生在原始社會野蠻時期的中級階段。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與農業相分離,以及專業工匠階層的形成,大約發生在原始社會野蠻時期的高級階段。第三次社會大分工,商業與產業的分離,以及特殊商人階層的形成。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本身也不斷專門化,形成了一個由無數種類職業構成的社會分工體係。它發生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社會分工這種社會勞動組織形式,既反映了人們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過程的勞動方式,又反映這一過程中人們勞動結合的社會方式。

社會消費

亦稱公共消費,指滿足社會全體成員共同需要的消費。在消費基金總額中減去用於個人消費的部分,剩下的都用於社會消費。社會消費的主要內容包括:各企事業單位或公用事業部門的各項集體福利設施、勞動保險、托兒所、衛生所、療養院及科學、文化、教育藝術等方麵的消費。社會公共消費不構成勞動者的收入,但卻與勞動者的生活狀況有密切聯係。在社會主義製度下,勞動者通過各種公共消費得到增加的收益,使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增加,從而相應提高勞動者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社會消費狀況是社會生產關係的反映。不同的社會製度,社會消費的性質則有區別。社會消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一般說來,生產力水平越高,用於公共消費的比重相對越大。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社會消費在整個消費基金中的比重將會不斷提高,而且在社會公共消費中,用於國家行政管理方麵的消費支出將會不斷減少,用於科教文衛事業等的消費支出將會不斷增加。這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