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2 / 3)

社區原來的副主任張靜波,因工作需要調到街道工作,每次來後大街社區,她都感到十分親切,說“這裏是我的娘家啊”。

現在的社區主任韓亞菊是葛菊英30年的“老搭檔”了。從1982年開始,她就和葛菊英共事了。說起老書記葛菊英,她說,在葛菊英麵前,我都沒什麼隱私可言,有快樂共同分享,有煩惱共同分擔。平時,我有什麼心事都逃不過葛書記的眼睛,我有啥困難,葛書記總是盡力幫助我,大家呢,也願意將掏心窩子的話跟她講。說到對葛菊英的評價,韓主任說:葛菊英是好書記,是領頭羊,也是大家的好姐妹。

王萍是後大街社區黨委副書記,三十出頭,清瘦幹練。2003年她大學畢業後就到後大街社區工作,從一名普通的社工做起。她說葛菊英的工作理念和態度給她的影響太深,這是她人生進程中的一筆財富。

王萍回憶說,她剛到社區時,見到書記很害怕,有時,事情沒辦好,書記批評起來,一點笑臉都沒有,而且一針見血,讓她無地自容。不過,要是盡職盡責把活幹好了,書記一點都不凶。年夜飯的時候,她和大家一起唱卡拉OK,一起打擂台賽,非常活潑。

筆者問王萍,是不是在後大街社區工作壓力特別大。王萍說,壓力肯定有的,後大街已經處於不進則退的階段,我們必須努力向前。但是,這個壓力是適度的,並沒有讓人喘不過氣來。而這一點和葛菊英的“知人善用”有關——她能把一個人放到最合適的位置,最大限度地發揮她的特長。

確實,在同事的眼中,葛菊英不會因為自己是書記就高高在上,很多事情她都是親力親為的。檢查衛生她和包幹的同誌一起去;搞活動搬道具,她和年輕人一起上。一個60多歲的老資格社區書記尚且如此,那麼年輕人有什麼理由不積極投入工作呢?

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後大街社區幾個居民區的負責人分別負責各自區塊的統計工作。因為工作量龐大,每個片區都事先培訓了幾名居民骨幹協助統計。後大街居民區的負責人是楊曉春。普查工作全麵展開的時候,幾個居民骨幹臨時有事沒法協助她工作,統計工作的重任全壓在了她一個人身上。盡管她夜夜加班,但還是明顯地落後於其他居民區。當另外四個居民區的統計工作完成時,楊曉春忍不住哭了,她覺得自己拖了整項工作的後腿。而事實上,這時距離上級要求的截止日期還有一段時間。

這就是後大街社區,高效率的工作作風已經成為每個社區工作者的習慣。

後大街社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新來的社區工作者到後大街報到,是沒有環境適應期的。到崗第一天,就得跟著居民區負責人實地解決問題。新人遇到小問題,自己獨立解決;碰到大問題,上交到晨會商量。一段時間工作後,葛菊英會根據他們的特長再安排合適的崗位,細心的負責檔案管理,能寫的負責信息撰寫,因為每個人都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所以工作起來勁頭十足。在後大街,盡管分工不同,大家對社區的總體工作都十分了解。很多工作,大家都拿得起,誰有空誰就搶著做。在這個團隊,敷衍推諉的工作作風是不允許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