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述(1 / 3)

彬縣,以夏末商初先周部族首領公劉、慶節父子建立的豳國而得名。秦屬漆縣,東漢興平元年(194),在新平原(今彬縣水口塬)初置新平郡;廢帝三年(554),改稱豳州。隋開皇三年(583),移白土縣於今川道縣城中,四年(584),更名新平縣,隸屬豳州。唐開元十三年(725),玄宗下詔,改“豳”為“邠”,遂為邠州。明洪武三年(1370),撤新平縣,轄地歸邠州,屬西安府;清雍正三年(1725),升為陝西省轄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撤銷州製,設立邠縣。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改為彬縣。夏、商公劉、古公亶父弘揚後稷開創的農耕事業,使本縣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發祥地之一,誕生了光照千秋的詩篇 ——《豳風》。漢稱京畿屏障,唐為邠寧節度使理所,絲綢之路橫貫全境。宋、元、明、清皆謂秦隴咽喉。民國中後期,為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區進行人民武裝鬥爭的前沿陣地。建國後,為關中西北部中心城市,在曆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人民艱苦創業,頑強奮鬥,經濟社會迅猛發展。

本縣位於陝西省中西部,涇水奔流居中,南北兩塬隔河相望。生物品種繁多,自然資源豐富,有煤炭、陶土、油母頁岩、石英砂等礦產10餘種,煤炭儲量32.4億噸;盛產邠州梨、晉棗、蘋果、柿子等,是中國優質果品基地之一;文物古跡遍地,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彬縣大佛寺聞名海內外,公劉墓、古公城、水簾燈山天下獨絕,有仰韶、龍山、先周文化遺址數10處,是周族發展、強大而滅商的奠基之地;福銀高速、312國道、西平鐵路、306省道橫穿全境,道路網絡通達全縣城鄉。近年來,本縣工業經濟迅猛增長,工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大,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鄉村麵貌日新月異;城鄉統籌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節能減排成績突出;非公經濟異軍突起;社會福利、保障體係日益健全,各項社會事業全麵進步,國民素質逐步提升,為推動人民政協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0年,全縣轄8鎮8鄉247個行政村,總麵積1 185平方公裏,總人口34.43萬人。國民生產總值突破80.17億元,財政總收入15.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09億元,已跨入“陝西省十強縣”行列。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彬縣委員會(以下簡稱“政協彬縣委員會”)是彬縣各階層人民在縣委領導下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其前身是彬縣各界人民代表會,這是本縣最早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1949年7月24日,彬縣全境解放。是年9月26日,本縣召開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縣委書記蒙兆林為彬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主席。1950年10月、1952年5月15日,分別召開本縣第二屆、第三屆各界人民代表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常務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委員。至1954年7月,彬縣各界人民代表會共曆經3屆,召開全體會議12次。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誕生後,經過普選的彬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光榮完成曆史使命,但作為統一戰線的主要組織仍然存在,直至1955年7月撤銷。

1959年2月,按照中共陝西省委批轉省委統戰部《關於增設若幹市、縣政協的意見》要求,縣委成立政協彬縣委員會籌委會,於同年6月17日—19日,召開政協彬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政協彬縣第一屆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常務委員,縣委第一書記任雲峰當選為政協主席。政協彬縣第一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誌著政協彬縣委員會的正式誕生,開創了統一戰線工作新局麵。

從1959年6月政協彬縣委員會成立到2011年2月,縣政協已曆十一屆。伴隨著彬縣各個領域的深刻變化,縣政協同樣發生許多新變化,不但委員的數量明顯增多,而且委員的範圍、知識化、年輕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委員由第一屆的45名增至第十一屆的135名;委員界別由18個增至22個;委員平均年齡由50.8歲降至43.7歲;大專文化程度及以上的委員由7名增至73名。這種明顯的升降現象,正是人民政協事業蓬勃發展的活力之源。人們也不會忘記“文化大革命”十年政協機構癱瘓,被迫停止工作的曆史,直至1980年12月才恢複運行。

政協彬縣委員會從第四屆開始設立黨組,黨組成員由3—5人組成。政協會議主要有全體會議、常委會議和主席會議,全體會議原則上每年舉行1次,常委會議原則上每季度舉行1次,主席會議原則上每月舉行1次。若有特殊情況,可隨時召開。政協會議主要協商、研究履行職能、做好工作、推動發展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