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概述(2 / 3)

政協彬縣委員會成立至今,已曆50餘度春秋。歸納起來。其工作主要有七個方麵:

第一,政協提案。提案是政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參政議政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委員履行職能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政協彬縣委員會從1959年6月成立至1984年第四屆前,提案作為建議、意見,直接送達有關部門在工作中參考。第五屆以來,參加政協的單位、團體和委員圍繞全縣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及廣大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運用提案的形式參政議政,建言獻策。據統計,1984年6月(第五屆)—2011年2月(第十一屆)提出提案2 687件,立案2 391件(合並減少102件),有194件作為建議送達相關部門參考。共辦結2 271件,辦結率達95%,答複率100%,委員滿意率98%以上。這些提案的辦理,為推動社會全麵進步和縣域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第二,調研視察。調研視察是政協一項非常重要的經常性、基礎性工作,是委員深入實際,聯係群眾,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提高參政議政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履行職能的必要準備。改革開放以來,政協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以促進發展為第一要務,就全縣改革、發展、穩定中的重大問題和廣大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委員深入基層,開展專題視察、調研,撰寫專題報告和調查材料260餘篇,提出建議和意見362條,並以文件、工作簡報、送閱件等形式,送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為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提供參考。

第三,文史資料。征集、撰寫、編輯、出版文史資料是政協的一項重要任務,是有益當代、惠及後人的文化事業。政協彬縣委員會采取重點征集和廣征博采相結合的方法,充分發揮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重點征集對本縣曆史有重大影響的人事資料、年齡大的曆史見證人史料和“缺門”資料。目前已編輯出版《彬縣文史資料》5輯。

第四,聯誼交往。政協堅持“團結各界,凝聚人心”的原則,充分發揮政協代表性強、團結麵大、聯係廣泛的優勢,主動開展對外聯絡聯誼,盡力做好團結、凝聚工作,為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協調關係、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全麵建設小康社會而營造良好的政治環境。一是定期走訪委員,加強與委員的聯係,僅第十屆以來,就開展走訪活動12次,走訪委員520人次,采集到21個方麵的社情民意信息,收集意見、建議140餘條;二是每年中秋、國慶、元旦、春節前夕,舉辦座談會、茶話會、聯誼會,搭建聯誼交友的平台;三是重視對台工作,增強台屬、僑胞對實現祖國統一的信心和責任感;四是加強對外交流,積極參加陝甘寧三省(區)涇河流域縣(市、區)政協聯誼活動,已參加在涇河流域各縣(市、區)舉行的聯誼活動23次。1999年9月,在本縣成功舉辦第十二次聯誼會。

第五,學習宣傳。組織政協委員加強學習和開展對政協的宣傳,是政協組織履行職能,發揮作用的重要方式。政協彬縣委員會成立以來,就不斷調整、充實學習組織、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努力提高學習效果和委員素質;開通彬縣政協網之後,宣傳手段更加先進,覆蓋麵更為廣泛,提高了政協的知名度。

第六,中心工作。曆屆政協彬縣委員會帶領全體委員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將履職與縣委、縣政府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千方百計為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事業的發展獻計出力。2000年以來,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政協組織主要參與包抓重點工程建設、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勞務輸出、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等中心工作。在完成這些工作任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協領導和委員都具有大局意識,責任心強,做出了積極貢獻。

第七,公益事業。開展扶貧幫困活動,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是政協一項重要工作和優良傳統。全體政協委員,尤其是有經濟實體的政協委員,是政協扶貧幫困的中堅力量。據統計,曆屆政協組織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22次,捐款30萬餘元,援建小學6所,資助貧困大學生50餘人,救助危重病人10餘人。

政協機關建設,包括製度、思想、精神文明、基礎設施建設和編發刊物等。加強“學習型、效能型、創新型”政協機關建設,發揮辦事機構的參謀、協調、服務功能,是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更好地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的根本工作和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