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擁有了談論海權的資格,這是中華民族的幸事,因為當今世界能夠擁有這種資格的國家,可謂鳳毛麟角;作為一個中國人能夠談論這偉大的主題,尤感自豪。

這是一本為大陸國家而寫的關於海權的書。對於當前的人們而言,海權對於保衛關係國家繁榮發展的航道安全,以及開發無窮無盡的海洋資源的重要性,其實已經無需過多闡述,因為這已經是相當清楚的事情。真正的問題是中國作為一個周邊環境極其複雜的瀕海大陸國家,能否建立持久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海權呢?

馬漢在海權六要素中開宗明義提出:“如果一個國家所處的位置,既不靠陸路去保衛自己,也不靠陸路去擴張其領土,而完全把目標指向海洋,那麼這個國家就比一個以大陸為界的國家具有更有利的地理位置。”(馬漢:《海權對曆史的影響[1660-1773]》,解放軍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麥金德則進一步認為:“我們可以大談船隻的機動性,艦隊之便於遠征,但是,歸根到底,海上強國基本上取決於適當的基地,物產豐富而又安全的基地。”(麥金德:《民主的理想與現實》,商務印書館1965年5月初版)。

英國作為一個具有強大生產能力的島國,擁有發展海軍、拓展海權的天然優勢,這已經為曆史所證明。美國在南北戰爭之後製止了國家分裂,避免了北新海權論:中國崛起的海洋之路美大陸出現類似歐洲國家之間的權力鬥爭和均勢格局,同時寬闊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夾護的地理優勢使得美國成為一個大陸島,從而為發展海權奠定了類似英國但更為優越的基礎。

反觀歐洲大陸上的西班牙、法國、德國、俄國,他們並非沒有意識到海洋以及海上力量的重要性,但是長期被陸地上的危險所束縛,被陸地上的誘惑所羈絆,或在海權國家布設的均勢格局中無法脫身,有的更被海權國家全方位遏製,從而喪失了海洋帶來的巨大機會,導致國家民族一敗再敗。

當然我也並非鼓吹地理決定論。地緣優勢可以解釋一個國家的崛起,但是無法解釋一個國家的衰落。作為島國的日本,有著與英國類似的地理條件,卻在二戰中一敗塗地,值得闡述,也值得深思。

中國現在經濟一日千裏,國力蒸蒸日上,國家利益遍布全球。保護航道和海外資產安全,開發海洋資源成為擺在國人麵前的一個嚴峻的挑戰。而要應對這個挑戰,僅僅意識到海洋的重要性,或者僅有所謂的海洋意識是遠遠不夠的。

海權是陸權的延伸。縱觀曆史,我們可以清晰地得出一個結論:隻有擺脫大陸政策糾纏的國家,才能發展成為真正的海權國家。由此可見,中國要想伸張海權,首先必須從大陸均勢陷阱中解脫出來,然後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巨大的堅不可摧的海上力量的基地,從而揚帆起航,縱橫四海。

結束本序之前,首先我要感謝曹磊編輯,沒有他的慧眼識珠以及大力奔走,此書的出版是不可能的;其次,感謝天涯社區國際觀察的老版主和眾多網友,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不可能有那麼多創作的信心和欲望;再次,感謝著名書法家邱金生老師題寫書名;最後感謝家人,如果沒有他們在背後的默默支持,此書的最終完成也是不可能的。

馬殺鷹

改定於二零一二·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