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附錄(3 / 3)

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關鍵在於設法讓多數人在政治上持消極態度(這點也適用於國際政治)。如果將英國放大到整個殖民帝國,那麼在“民族自決”之前,英國人做的非常好。

俄羅斯和奧斯曼都是依賴擴張的多民族軍事帝國,一旦帝國停止擴張,帝國就有瓦解之憂。隻有少數人統治多數人的軍事帝國才需要不斷地尋找敵人。這可能是中美之間最大的不同:中國不需要尋找敵人,但是美國必須尋找敵人。

“美國更有能力動員起來直接對付一個現存的威脅,而不是去用均勢來平衡兩個潛在的威脅。”。這句話一方麵試圖闡述美國外交政策虛偽的理想主義傳統,另一方麵不經意間指出了英美之間戰略上的不同之處。

美國極為強大,這掩飾著美國內部固有的缺陷,來自外部世界的營養如此之多,以至於美國不需要在內部過於苛刻。經常性的戰爭行為,不但斬獲頗豐,更為關鍵的是它凝聚了美國人民的“信念”,轉移了美國人民觀察事物本質的視線,所以美國需要不斷地尋找敵人。對於美國來說,最大的危機不是敵人過於強大,而是缺乏強大的敵人。一旦找不到敵人,確定不了對手,“軍事貴族”們便會認為喪失了對大多數人的控製,而感覺惶惶不可終日,美國也可能分崩離析。

美國建國之後直到二十世紀初一直致力於領土擴張或搶奪殖民地,之後美國手段靈活,與時俱進,利用“民族自決”等口號瓦解英帝國的殖民帝國,並在二戰結束之後立即調轉槍頭,對準蘇聯這個二戰盟友。冷戰結束之後,美國馬不停蹄地揮戈中東、巴爾幹和中亞,全球開打……十足一個“不受節製的軍閥”。

冷戰結束之後,美國諸多殿堂級學者紛紛著書立說,試圖把矛頭對準中國。相對薩達姆、拉登之流來說,中國顯然是一個夠分量的敵人。問題是中國是一個獨特的對手,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德國或者蘇聯的對手。這種對手,美國在曆史上從來沒有遇到過。

美蘇通過二戰解決了歐洲之後,幾乎立即喪失了共同利益,並打造了兩個彼此隔絕的經濟循環係統。從根本意義上來說,蘇聯僅僅是美國的一個地緣政治對手。蘇聯隻能從地緣政治意義上對美國發出威脅和挑戰,而在貿易和金融等真正意義上的全球領導地位方麵,完全沒有競爭力。後者直接導致蘇聯在意識形態戰場上的完敗並最終導致帝國瓦解。美蘇/美俄談判,除了戰略武器還是戰略武器,直到現在還在毫無意義地談個沒完沒了。但是有誰可以跟美國坐下來談談限製海軍規模的問題?

在這裏我不想說中國是冷戰最大的贏家。蘇聯解體之後,過去如黑洞一般的大陸心髒地帶敞開了懷抱,中國就仿佛是一瓶拔除了軟木塞子的香檳,活力和國力噴湧而出。與此同時,1991年12月,歐洲共同體通過《歐洲聯盟條約》,通稱《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簡稱《馬約》)。1993年11月1日,《馬約》正式生效,歐盟正式誕生,整個歐洲都試圖用一個聲音說話。從這個角度而言,蘇聯的瓦解對於美國來說無異於是一個悲劇,一方麵沒有心髒地帶大國的遙相呼應,美國控製亞歐大陸就感覺勢單力薄,另一方麵,美國再也找不到如同蘇聯這麼完美的“敵人”,足夠強大但是對付起來得心應手。

中美如果嚴重對立並導致全麵衝突,美國最大的危險就是不得不逼迫日本作出選擇(很大程度上,歐洲也是如此)。在不冒巨大風險的情況下,日本當然更加願意偏向美國,並在各種場合表示其不願意廉價地迎合中國。但是一旦美國需要日本押上身家性命的時候,日本將不得不考慮後果。在這點上,美國對日本並沒有絕對的信心。而一旦喪失日本無條件的支持,美國沒有能力在東亞對抗中國。此時此刻美國這個老態龍鍾但是珠光寶氣的貴婦人發現中國人玩的是“無本生意”,兩手空空地上桌跟它對賭。這種空手套白狼的偉大精神很大程度體現在醞釀於2002年到2003年之間的“對日新思維”上。

美國在猶豫,但是時間不等人。在國外找不到敵人或找不到夠分量的敵人,敵人就要在國內產生。

六、地區製衡:巴西和墨西哥

從均勢政治的角度觀察美洲,自從門羅主義宣布,南北戰爭結束之後,均勢就告別了美洲。“偉大”而又“單純”的美國人民以厭惡的心態看待在歐洲大陸上演的醜陋的均勢政治,毫不猶豫地聲稱美洲不需要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當然這並不妨礙美國在亞歐大陸玩弄均勢政治。

如果把我們的眼光從北美大陸稍微往下移一點,就會發現一個人口和國土麵積都位居世界第五的大國:巴西。

從十九世紀開始,激情四射的地理學家就把巴西看做是未來大國的有力競爭者。

巴西擁有1.87億人口,居拉美首位,世界第五。有數據顯示,白種人占54.03%,黑白混血種人占39.94%,黑種人占5.39%,黃種人占0.46%,印第安人約占0.16%。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是一個絕對扯淡的官方數據。因為在我心目中,隻有卡卡那樣子的才能稱為白人,但問題是羅納爾多也自稱是白人。不過從這些頗為有趣的數字當中,我依稀看到了美國的未來。要知道美國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尚有十九個州法律禁止跨種族婚姻,1967年美國最高法院宣布此類法律違反憲法,而種族主義巢窟阿拉巴馬州直到2000年才廢除禁止跨種族婚姻的法律。美國需要時間,奧巴馬的出現是一個非常良好的信號。

巴西的國土麵積達到851萬平方公裏,森林覆蓋麵積廣袤無垠,水資源豐富,日照充足,農業生產潛力極為巨大;最近在石油能源方麵的勘探,收獲頗豐;同時巴西在航天航空等高端製造領域也不無建樹。

如果印度都有權力擁有核武器,那麼巴西也有這個權力;如果印度都有希望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作為南美洲的代表巴西當然也有這個資格;如果僅僅因為巴西從十九世紀到現在依然不能成為大國,就斷定巴西永遠不能成為大國,就有可能淪為宿命論者;如果因為巴西的略顯複雜的人種就斷定巴西無法成為大國,就有可能淪為種族主義者。如果中國做好決定,那麼在外交領域我們不但需要一個小巴(巴基斯坦),還需要一個大巴(巴西)。

墨西哥的國力是虛弱的,或許不足以形成有效的製衡,更難說給美國製造什麼威脅。但問題是它跟美國有兩千英裏的邊境線,這點讓美國非常頭疼。美國和墨西哥在經濟方麵有那麼大的落差。借助於1965年移民法,大量墨西哥移民(包括合法和非法的)進入美國,改變了美國長期以來從歐洲輸入移民的慣例。隨著移民成為選民,墨西哥開始和美國在政治和經濟上緊密相連,墨西哥裔社群已經成為美國最大最彪悍的移民社團。“1995年,賽迪略總統明確要求墨裔美國人學習猶太人卓有成效地在美國促進以色列人利益的榜樣,有效地促進墨西哥的利益。”美國所有新進移民的祖國都會打這個算盤,特別是那些難以同化的移民的祖國。

就目前而言,南北美發展太懸殊了,中南美洲的確沒有能力製衡北美,就好比中世紀之後西北歐一直壓著拉丁人。南美洲最大的問題不在於硬件不行,而是長期的殖民統治和隨之而來的種族歧視使得它們喪失了活力和自信。“在達爾文主義和斯賓塞思想以及拉美複雜的種族構成的現實的影響下,一些知識分子發表的拉美種族悲觀主義言論超越國界遍布整個半球。”中國近代也湧現了這麼一幫子人,現在還大有市場,所以作為一個中國人,非常理解南美人民遭遇的困境。

均勢政治是否會回歸美洲大陸呢?個人認為隨著南美自身的政治覺醒、由北往南的壓力緩減以及南北美發展差距的縮小,加上外部勢力的有效參與,久違的經受曆史考驗證明有效的均勢政治將回到美洲大陸。

七、美國例外嗎?

美國例外論是美國外交政策理想主義傳統的根源。到了威爾遜時代,幻化為赤裸裸的幹涉政策,一直延續至今,這個內在邏輯強大而邪惡。不少美國學者得意洋洋地宣稱,近代以來隻有美國成功地排除了均勢政治的幹擾,建立了地區(美洲)霸權,並取得了類似中國古代在東亞的霸主地位,這是美國幹涉亞歐大陸事務的基礎。與此同時,美國還擊敗了德意誌帝國,納粹德國以及日本建立地區霸權的野心,並在一場事關重大的意識形態鬥爭中取得完勝。美國持續處於巔峰狀態,使得美國有理由認為放諸四海而皆準的東西是有可能存在的,已經不需要因為外部世界的原因而對自己的行為方式加以修正。這個時候,巔峰也意味著下坡路可能開始了。

帝國不需要製衡。美國一再聲稱其內部監督機製完善,道德標準居高不下,廉潔自律與時俱進,以至於不需要任何外部的監督和製衡。這種調子中國人民感覺異常熟悉,我們怎麼可能僅僅要求國內民主,而在國際上默認甚至支持單邊的俗不可耐的霸權穩定論?美國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領導世界,但是美國並不特殊,它同樣需要監督;美國也並不例外,如果濫用權力,忽視“全球政治覺醒”,也會導致“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中美兩國關係緊密,利益糾結,極其複雜。中美如果陷於不必要的對抗,中國的任何失敗將導致一個更加窮兵黷武、更加單邊主義的美國的誕生,這使得歐洲和日本不得不小心站隊、謹慎行事。歐元或者將來的人民幣都使得全世界看到了製衡美國的希望。

昔日美國的崛起受益於歐洲的分裂,當美國未來麵臨國內或美洲內部的挑戰之時,不可能再有“門羅主義”了,取而代之的是全世界都希望看到美國“門戶開放”。羅馬尚不能永恒,何況美國?人口巴西化,政治印度化,國土蘇聯化,極有可能是美國的未來。即使如此,美國依然是一個大國,但再也不可能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

亨廷頓的著作《我們是誰?》可謂美國國內版的《文明的衝突》,書中不光體現出少數族裔尤其拉美裔對美國主流社會和文化的衝擊的擔心,還有一個命題就是認為,美國上層精英跟中下層人民在種族問題的認知方麵出現了重大脫節。

四、寫在日本大地震之後

日本東北部地震之後有種說法,謂之曰:日本人不行了。我心裏覺得好笑,這種調子又來了。

西方大致從韋伯開始起吧,把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衰退歸結於文明的原罪,後來則連帶種族的劣等,思維的禁錮,體製的獨裁,人的虛弱……反正你發展不行就別想落一個好兒,挨打也是活該,這還沒完,你還得感謝入侵者給你帶來了進步。很多精神狀態不大穩定,頭腦被殖民的人習慣性地喃喃自語:謝謝啊,緣分呐……

日本自冷戰結束經濟停滯,九十年代的GDP就五萬多億美元,現在還是五萬多億,原地踏步了20年。從這次大地震表現來看,上至政府自衛隊,下至平民老百姓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於是有種調子立馬出現了:過去的日本人個個發憤圖強,近乎武士;不料一場地震之後日本人集體草食,都成了宅男娘炮,這太搞笑了。就好像韋伯的理論可以解釋過去儒教國家的衰敗,那麼怎麼解釋東亞四小龍的發展,以及現在中國的複興呢?解釋不通了嘛。不要跟我講理論是有時效性的。

從近代史來看,日本一直是依附性發展。偌大一個中國都扛不住西方的入侵而陷入嚴重的民族災難,日本孤懸海外,如果沒有西方尤其是英美國家的善意如何擺脫西方入侵乃至發展壯大?現在的曆史忽略了這層,而刻意強調日本的主觀能動性,流傳很廣最有意思的一個片段就是,據說日本武士表演切腹就把文明的西方人嚇得膽戰心驚,驚呼不可戰勝……這真是扯淡。義和團還刀槍不入呢,沒見西方人怕過。

簡單來說日本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英美國家為了扶持日本對抗大陸強國也就是俄國和中國,對日本的發展保持了善意。

1894年7月16日,新《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在倫敦簽署,這是日本近代史上的大事件,標誌著日本基本擺脫西方不平等條約的壓迫。在倫敦主持條約改定的日本駐英大使青木周藏在7月19日致函外相陸奧宗光時,不無得意地寫道:“條約已於日前簽訂完畢。金伯理勳爵懇切地對我說:‘這個條約的性質,對日本來說,比打敗清國的大軍還遠為有利。’”

1894年7月19日,也就是新約簽訂後三天,大鳥圭介率兵包圍朝鮮王宮,劫持李國王。7月25日,日本海軍突襲豐島海麵,甲午戰爭開始。此後日本獲得了“英國遠東看門犬”的榮譽稱號。

1902年,日本跟英國結盟,直到華盛頓會議,日英同盟才被美國強行終止。這段時間是日本國力提升最為迅猛的時期,至今讓日本人念念不忘。打敗俄國,開疆辟土,人口滋長,工業發展,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國力真可謂蒸蒸日上,一日千裏。

華盛頓會議到1945年之間,日本試圖為自己走出一條路來,可惜曆史表明這條路走不通(這是中日之間最大的區別)。北抗俄國,西侵中國(光這個就得罪全世界的流氓了),南向衝擊歐洲尤其是英法的東南亞殖民地,還有美國盤踞的菲律賓。

二戰輸了不要緊,緊跟美國一樣可以發展,更加習慣更加省心。靠著圍堵俄國中國的傳統地緣優勢,戰後日本經濟被美國刻意扶持,立馬玩出一波“神武景氣”……小日本驕傲了,開始說不,正好趕上美國結束冷戰,卸磨殺驢,日本又玩出一波XX年的停滯,一直停到現在,雖然吃喝不愁,但是過於平靜的家庭是遇不得大事的。

很容易看出,英國人不行了,日本人就像沒頭的蒼蠅一般走了死胡同;現在美國遇到了困難,日本當然成了陪葬品。

現在的日本宅男跟昭和時代的日本農村青年有什麼區別?我看沒有,大家都麵臨同一個問題,就是就業。幸運的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國跟孫子似的,於是無數在農村沒有出路的日本青年農民以下克上,北上滿蒙南下東南亞,拿著刀扛著槍給自己找到了出路。現在中國起來了,把日本對外侵略這條路給堵死了。

那日本接著玩實業吧。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大仙說美國都要振興實業了,可是滿世界來說高技術高收入的崗位不多啊,還受到中國這種新興工業國家的衝擊。爸爸要搶兒子飯碗,而且摸著兒子的頭說,你很壯,少吃點兒沒事。這不是親的,一準是後的。

中國人過去被稱為東亞病夫,能走到現在真是不容易。有些人說中國人民勤勞勇敢,民族複興是注定的,這真是胡扯。中國人民五千年都是這麼勤勞勇敢,我們的確當過大爺,不過當孫子的時候也多了去了吧。

五、被人忽視的煤炭

大家都知道煤炭在工業革命中扮演過的角色,這在過去可以說明問題,是不是可以印證未來呢?當然我不是在這裏鼓吹曆史決定論或者煤炭決定論,大國地位並不僅僅跟煤炭資源的多寡或者品質的高低有關;在這裏討論一下煤炭——這種已經開始被信息時代遺忘卻在曆史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並將依然如此的寶貴資源。

如果把煤炭僅僅視為一種能源,那是遠遠不夠的。煤炭被稱為工業糧食,關係到鋼鐵,水泥,化肥等基礎物資的生產,煉焦所得的副產品煤焦油更是可以提煉幾百種有用化學品。

在很長的一段曆史時期,煤和鐵的產量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的重要標誌;現在世界已經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這兩個數字已經不大引人注意。同時世界掀起一股綠色環保的風潮,讓這兩個指標喪失了過去顯赫的地位。但是絕不能認為煤炭的產量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了。

通過上麵這個圖我們很容易地可以知道,世界煤炭資源的地理分布,以兩條巨大的聚煤帶最為突出:

橫亙歐亞大陸,西起英國,向東經德國、波蘭、原蘇聯,直到我國的華北地區;

另一條呈東西向綿延於北美洲的中部,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的煤田。

這兩條聚煤帶,簡單來說就是位於北半球北緯30°~70°之間,占有世界煤炭資源量的70%以上。更能進一步推出,所有重要的工業國家都分布在這個區域。

總的來說,煤炭資源北半球多於南半球,尤其集中在北半球的中溫帶和亞寒帶地區。全世界約有8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煤炭資源。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的煤炭資源最豐富,合計約占世界資源量的80%以上。南半球各大洲的煤炭資源都比較少,南半球的煤炭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溫帶地區,比較豐富的有澳大利亞、南非和博茨瓦納。

至於各國具體的煤炭儲量數字,因為煤炭的分類和標準定義很多,導致數據出自多門,無所適從。下麵按照國家,大致說說煤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排頭兵,當然是享盡了先發優勢。從其地理位置來看,英國整個國家簡直就是躺在了一座巨大的煤田之上。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煤炭產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1914年英國煤炭產量為2.92億噸達到曆史巔峰。那時候根本沒人注意排放這回事兒。

德國是工業革命的優等生。繼英國之後,德國人很快顯示出他們在社會組織和工程技術方麵的天賦。工業革命改變了積累財富的方式,德國人發現隻要挖掘出德國大地之下蘊藏的源源不斷的煤炭和鐵礦石,就能抵消英國兩百年的殖民曆史帶來的財富優勢。德國人是實幹家,遺憾的是德國人在政治上遠遠不能說成熟。

意大利在近代的表現是拙劣的,尤其是與其在三十年代的大吹大擂相比。在冷兵器時代,意大利是歐洲頂級的盔甲、馬具尤其是大威力弩弓的製造商;但是隨著第二次青銅時代(十四世紀中期)的來臨,意大利立即喪失了其在軍械製造領域的領先地位。因為鑄造大炮所用的礦石都在北方,沉重的礦石通過陸地運輸,費用高昂,導致意大利在火炮鑄造方麵毫無競爭優勢。

為了保護富裕的城邦,意大利開始發展堅固的城防工事,這似乎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為什麼現在意大利足球以防守頑強著稱。意大利人在工程方麵的努力,幾乎在同時又促進了其北方鄰國的火炮發展。

工業革命到來之後,意大利的問題還是能源的貧乏,尤其是煤。保羅·肯尼迪評價一戰前的意大利道:“意大利無煤。而且,盡管已轉向水力發電,但它88%的能源仍來自英國的煤,這就成了維持收支平衡的沉重負擔,相應地也就成了可怕的戰略弱點。”和平時期英國通過海路,德國通過鐵路,進行向意大利出口煤炭的商業競爭。但是在戰爭爆發之後,物資消耗呈十倍百倍增長的關鍵時刻,他們不可能這麼做。

如果說儲量巨大的高品質鐵礦儲量對於巴西來說是一出喜劇,那麼它的煤炭儲量就是一出悲劇。巴西煤炭資源極為短缺,煤炭資源質量也比較差,煤質中碳的含量較低,而灰份的含量較高,不利於開發利用。從圖二我們可以得知,巴西在2006年的煤炭產量才630萬噸,這在中國僅僅是一個中型煤礦的產量。

我們知道,十九世紀歐洲很多地理政治學家把新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巴西身上,更甚於美國。但是曆史給了巴西足夠的時間,巴西還是這幅樣子。我並不認為拉丁人在組織上缺乏天才,但是煤炭的缺乏不能不說是一種無奈。

印度的煤炭條件比巴西好得多。由於資源潛力雄厚,需求旺盛,印度煤炭工業發展很快,現已成為世界上繼中美之後第三大煤炭生產國。2004年,印度煤炭產量超過4億噸並以年近5%的速度持續穩步增長,但是產量依然不能滿足國內需要。

但是印度煤炭資源的品質非常有問題,高灰份,低熱值,不能用於煉焦碳。因此,印度嚴重短缺煉焦用煤。現在,印度每年要進口3000多萬噸煤炭,尤其煉焦煤更是主要靠進口解決。這等於說,印度的鋼鐵業受到了嚴重的製約。這或許是印度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還在大量出口高品質鐵礦石的原因。

美國近年來的煤炭產量長期維持在十億噸左右,這個數字對於美國的工業能力來說,當然是非常保守的。美國解決能源問題當然是通過大量廉價石油,煤炭甚至可以作為一種財富深埋地下。美國不需要通過出口煤炭度日,減少煤炭的消費量還有非常環保的理由。但是我認為,美國對於煤炭的戰略意義有很深的了解,它沒有理由對貧煤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太多的幫助。

俄羅斯當然有豐富的煤礦,但是蘇聯解體之後,自身的消費量急劇萎縮;不過俄羅斯的煤炭跟它的油氣資源一樣,位置偏僻,開發成本高於其他資源性國家。而且俄羅斯本身已經喪失了開發這些資源所必須的人力和巨大的投資。

天佑中華,中國就在在前文所述的聚煤帶上。中國煤炭資源豐富,品質優良,品種齊全,煤炭提供的能源長期占據中國能耗的70%以上,可以說中國是一個煤炭驅動的大國。2006年中國的煤炭產量占全世界的38.4%,2008~2009年應該維持在四成以上,2010年的數據已經接近一半。這是一個大國該有的數據,可以昭示未來。

這裏補充一點,我們知道中國經常討論資本主義萌芽的問題,到底有沒有呢?這個先不論,但是自明清以來,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地區都沒有煤炭(現在還大量依靠北方煤炭的輸入),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在重要資源方麵能夠保持自給,實在是太重要了,否則你就要在政治上低頭。我們知道,工業國家解決資源保障,一般隻有三種途徑或方式,一是自給自足,如俄羅斯等資源極為豐富的國家;二是有武力保障的外部輸入,如美國;三是沒有武力保障,而是通過簡單的自由貿易,那就要向霸權國家交保護費,同時在政治上保持順從,典型如日本,以及歐洲在能源問題上的表現。

使用煤炭當然有一個環保的問題。我們提倡相信科學,但是現在有太多的偽科學,比如全球變暖理論,現在頗多爭議。到底是全球變暖,還是進入了小型的冰川期?在人類曆史還相對較短的情況下,采集到的有效數據年份更少的情況下,得出正確答案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