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知識
甘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或脹果甘草、光果甘草的根及根莖。甘草多生長在幹旱和半幹旱的荒漠草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田野和河灘地裏也易於繁殖。它適應性強,是植物界抗幹旱的能手,鬥風沙的先鋒。甘草酸的甜度高於蔗糖50倍,是名副其實的“甜草”。
適宜範圍
性味歸經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
功效主治 補諸虛而解百毒,炙用氣溫,補脾胃不足,生用瀉心火、解毒、通淋。甘草性緩,入和劑則補益,入汗劑則解饑,入涼劑則瀉邪熱,入峻劑則緩正氣。與熱藥同用緩其熱,與寒藥同用緩其寒,使補之不致於驟,瀉之不致於速。
古書摘要 《別錄》記載甘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甘草能“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現代視角
化學成分 甘草含有大量甘草甜素、甘草甙、甘草甙元、異甘草甙、異甘草元、新甘草甙、新異甘草甙等。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甘草甜素、甘草素及異黃酮類等。
藥理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多種動物均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能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壓。甘草還有抗潰瘍、抗炎、抗驚厥、抗腫瘤、抗艾滋病毒、抗變態反應、解毒、鎮咳、鎮痛、解痙、降低血膽固醇、增加膽汁分泌等藥理作用。
用法簡介
可作為祛病抗老藥用於各種心、肺、肝、胃等疾病。用於慢性低血壓,選用炙甘草,劑量不宜過大,短期應用可達每天5克,較長時間運用應每天在3克之內。甘草不僅起到矯味作用,且有顯著的升血壓功效。
趣聞軼事
甘草入藥已有悠久曆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藥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藥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藥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藥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專家提醒
甘草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不可與鯉魚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