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在行動,民間也沒有閑著。反應最快的就是資本市場,戰略物資在期貨市場上的價格不斷攀升,股市同樣上演了冰火兩重。
從事海外貿易的企業有一家算一家,全部都跌的懷疑人生,取而代之的是軍工板塊迅速拉升。
為了自家的利益,從事海外貿易的資本家們迅速行動起來,在全歐洲範發起了聲勢浩蕩的反戰活動。
尤其是歐洲國,幾乎是全民一起參與,向英奧兩國駐外使館遞交請願書,呼籲兩國冷靜下來用談判解決問題。
可惜沒有什麼卵用,不列顛和神羅的戰車均已啟動,根本就不是想停下來就能夠停下的。
不是弗朗茨不尊重民意,恰恰相反,發動戰爭正是因為民意。民間反戰的聲音雖然高漲,可是主戰的聲音更大啊!
國內反戰的除了那幫利益受損的家夥,就隻剩下理想主義者了。毫無疑問,和全社會相比,這些人的聲音根本就微不足道。
沒有辦法,英國人那頭鹿實在是太肥了。如果大英帝國依舊如日中,大家縱使有野心也隻能憋著。
現實非常殘酷,英國人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直接導致了自身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原本大家雖然懷疑英國人的實力,但是震懾於皇家海軍的威名,一時半會兒還不敢輕舉妄動。
可是伴隨著英國人宣布退出自由貿易體係,一下子就將自己的底給漏了出去,大家猛然間發現昔日的世界工廠現在已經日薄西山了。
軟肋一旦露了出來,再想要擁有之前的威懾力,明顯是不可能了。
這個世界上聰明人還是很多的,弗朗茨能夠想到用數量堆死英國人,民間自然也有人能夠想到。
憑借工業體量上的優勢,神羅完全可以做到:英國人每造一艘軍艦,自家就造兩艘與之抗衡。
海軍是技術兵種,更是科技兵種。皇家海軍再怎麼精銳,也不可能在海上做到以一敵二。
至少在雙方軍艦性能相差無幾的情況下,是無法做到以一敵二的。
那麼問題就來了,明明自家的綜合國力更強,憑什麼讓英國人當老大?
這可不是一個虛名之爭,背後還伴隨著大量的利益。最大的紅利自然是貨幣霸權了,這玩意兒差不多是世界霸權捆綁在一起的。
最近十幾二十年,英國人的霸權地位不夠穩固,連帶著英鎊的貨幣霸權,也被神盾分走了一大塊肉走。
可是再怎麼分享,也比不上吃獨食的好。能夠幹掉英國人,獨享貨幣霸權沒有人能夠拒絕。
不光是如此,英國人手中還有最肥沃的殖民地,無論是對貴族、還是對平民,都是一種莫大的誘惑。
一朝翻身不是開玩笑的。按照弗朗茨大帝的一貫作風,最肥美的土地都是要分封出去的,由不得大家不動心。
大家盼心心盼月亮,好不容易才等到了大英帝國沒落,要是不快點兒動手,後麵英國人複興了怎麼辦?
這可是有先例的,神聖羅馬帝國老牌帝國就是浴火重生的典型,誰也不能保證英國人做不到。
不管怎麼看,現在不列顛都比當年那個四分五裂的神羅強得多,複興的難度也要低得多。
隻要內部微調一下,再把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落下的功課補上,他們仍然是牛逼哄哄的日不落帝國。
不需要碾壓神羅的實力,隻要雙方的實力接近,維也納政府就不可能發起注定兩敗俱傷的挑戰。
或許未來不列顛會更加沒落,但是大家的耐心已經消磨的差不多了,不願意繼續等待下去了。
何況,英國人也不會坐以待斃。若是改革真的有那麼簡單,坎貝爾也不會停下腳步。
正是因為把能改的都改了,到了該“革”的時候,突然就卡住了,迫不得已之下才想打壓競爭對手以鞏固霸權。
結果回過頭一看,競爭對手都變成了巨無霸。別打壓競爭對手了,不被競爭對手打壓就算不錯了。
沒有甘心將霸權拱手相讓,英國人自然也不會例外。在利益的驅使下,大英帝國情不自禁的啟動了戰車。
聖彼得堡,自從神羅和不列顛之間的矛盾激化之後,尼古拉二世就有一種不詳的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