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被逼著站隊,北歐聯邦也沒有好多少。盡管家底實力更雄厚一些,但那也要看和誰比。
歐陸各國都維也納政府被拉上了戰車,光北歐聯邦一家就算是能夠保持中立,也要考慮事後清算啊!
幹不過就進山打遊擊,那也就嘴上說說而已。誰吃飽了撐著,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要去鑽山溝。
何況,就算是要鑽山溝,也得先有山才行。挪威和瑞典確實具備利用地形節節抵抗,打消耗戰的潛力,但是丹麥不行啊!
一馬平川的日德蘭半島,根本就不具備長期固守的條件。具體可能參考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四個小時就結束戰鬥。
雖然有些誇張,但事實就是事實,哪怕是參雜了其它因素,也不能改變。
現在的局勢還不如原時空,起碼當時歐洲戰場還有蘇聯撐著,反德同盟雖然處於下風,可綜合國力還是更占優勢。
現在就截然不同了,此刻的歐洲大陸放眼望去全是反英同盟成員。看了就讓人望而生畏,更不用說與之對抗了。
麵對維也納政府的最後通碟,北歐聯邦中央政府尚未做出最後抉擇,丹麥人就幫他們做出了選擇。
沒有辦法,都是現實逼出來的。對北歐聯邦來說,神聖羅馬帝國能夠給他們帶來的威脅,明顯要比英國人大得多。
作為歐洲大陸一小強,北歐聯邦無論是領土疆域,還是軍事實力均不弱。
限製他們成為列強的原因隻有一個——人口數量不足。
將近九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隻生活著不到一千萬人口,自然支撐不起一家列強。
這也是北歐聯邦想要拿回芬蘭的原因之一。盡管俄國人治理下的芬蘭大公國,自身經濟並不怎麼樣,但是能夠增加幾百萬人口,對北歐聯邦來說就是意義重大。
但凡是北歐聯邦有兩三千萬人口,也不至於這麼被動。維也納政府能夠逼迫一個小國站隊,但是對待列強還是拉攏為主。
可惜現實沒有如果,惡劣的氣候,限製了當地人口增長。
畢竟,不是所以民族都像俄國人那麼有韌性,在寒冷的冰雪國度也保持高生育率。
北歐民眾在生育問題上,就表現的相當佛係。本身的人口基礎就小,出生率又長年跟不上世界平均水平,偏偏人口外流還嚴重。
人口限製了北歐聯邦的實力,在麵對神聖羅馬帝國這個龐然大物的時候,自然沒有底氣。
……
倫敦,南非戰雲彌補,不等英國政府做出反應,就迎來了各國紛紛下場的噩耗。
局勢變化的實在太快,讓人應接不暇。要知道在僅僅在一周前,歐洲世界最流行的還是“反戰運動”、“中立運動”。
除了俄奧兩國外,所有的歐洲大陸國家都是“反戰運動”的成員國,反戰的呼聲直衝雲霄。
為了避免被卷入戰爭,各國甚至還相約在聖誕節後在馬德裏召開國際會議,組建“中立陣線”。
各國鬧得這麼歡,自然少不了英國政府的推波助瀾。法不責眾,不僅適用於個人,同樣也適用於國際政治。
歐洲各國都參與進去,甭管神聖羅馬帝國有多強勢,都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追著不放。
對不列顛來說,自己拉不過來,讓各國保持中立同樣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為了堅定各國的中立決心,英國政府甚至還在考慮要不要放棄全麵封鎖歐洲大陸的計劃,僅僅隻是針對神聖羅馬帝國一家。
事實證明,他們完全就是想多了。牆頭草始終都牆頭草,要他們迎著狂風不彎腰,根本就不可能。
別看中立運動是荷蘭人率先發起的,可是叫囂最厲害的卻不是荷蘭政府,反倒是比利時、撒丁等國表現的最為激烈。
嚐試著代入角色,坎貝爾認為主要是這些國家都經曆過戰爭之苦,反戰是應有之義。
現實卻非常的喜劇,前麵叫囂的有多厲害,後麵下場站隊的速度就有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