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的迷惑,源於他對於長安城當初建設的背景和目的不了解。
現在的長安城,跟秦代、漢代等以前十來個朝代的長安城,已經不是一個概念。
隋初的時候,原來的長安城已經破敗不堪,地下水也受到了嚴重的汙染,當時稱為“肥水”,已經不適合飲用,長安也不適合作為都城。
與其在原來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倒不如重新選址,新修建一座城池。
於是就在原來的漢長安城的南部的龍首原上,重新規劃建設了新的長安城。
這座城市在隋代已經基本完工,隋唐交替的時候,基本上沒有被破壞,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叫李家撿了個現成的。
所以一直有“楊家修城李家住”的法。算是楊家栽樹,李家乘涼。
別的城市格局,不少都是自然發展擴大形成的。
長安城則不一樣,它是人為規劃建設出來的。
當初的設計理念,首先考慮的不是居民的生活是否方便的問題,而是軍事防禦和統治秩序的問題。
高大厚重的城牆,目的在於軍事防禦。
城裏的裏坊封閉和宵禁製度等等,是為了維護統治秩序采取的管理措施。
至於居民生活的方便和活動空間,商業的繁榮和便利性問題,根本就不是優先考慮的事項。
與其這是一座城市,到不如是一座大型軍事要塞恰當些。
終於,鼓響了,坊門開啟,人群開始湧入東市。
東市的格局,跟西市大致相同。都是兩縱兩橫主幹道,把整個坊市分割成九個大區,九個大區之內,各有一個十字街,把各個大區劃分成四個區。
各種店鋪也是按行業分布。
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西市是絲綢之路的終點,那裏的國際貿易成分更多一些,東市的國內貿易比重更大一些。
從南門進入,先是平準署。
“平準署是官商,凡是官府裏麵不用的東西,查抄罪犯的家產,官府沒收的東西之類的,都由平準署出售。”
楊洪開始給李木進行介紹。
平準署的職員也多是官吏,署令、署丞、監事、典事等等。
右邊除了一些住宅和商行之外,主要特點是娛樂區,有一些藝人在這裏表演。
琵琶彈奏、羯鼓、舞蹈、雜技百戲、還有跳胡旋舞的,賣各種樂器,耍猴的等等,很多人在此圍觀。
左邊就是錦繡彩帛行,一家挨著一家,密密麻麻。
接下來中間是東市局,這是市場管理機構。
右邊有凶肆、筆行、鐵行等等,還有賃驢人,也就是出租驢的,
相當於大唐的出租車。
左邊有刁家印刷、李家印刷行等,這是出版行業。
再往前走是常平倉,右邊最顯眼的是放生池。
“一些人發心,想要放生積德,在市場買了魚鱉等活物,就到放生池去放生。”
左邊則是肉行,酒肆、畢羅店、食店、胡姬酒家等店鋪
這個畢羅,挺有意思的。在大唐的東西南北各地,都比較流行。是一種著名的吃。
大致上有兩種形式,一是象手抓飯一樣,二是一種帶餡兒的麵食。可以蒸著吃,也可以烤著吃。有點兒像包子,但又不是包子。
據最初是從波斯那裏傳進來的。
麵食畢羅有很多種,光是這裏,就有櫻桃畢羅、花畢羅、蟹黃畢羅、肉畢羅等等。
這個區域基本上是飲食區。既出售各種食材,還開有各種店鋪、酒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