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剛開門兒,長孫衝、杜荷、程處弼就帶著各家的廚子來了。
第一件事兒,就是舉行拜師儀式,拜李木為師。送上了學費錢。
杜荷果然沒有辜負李木的期望,也堅決交了五貫錢。
李木假裝推辭幾下,也就收下。
李木對於拜師不拜師的,本來不在乎。但是唐人尊師重道,這就是規矩,李木也就順水推舟接受。
他也想通了,將來的廚師培訓班辦好,學院遍及各地,自己如果外出,走到哪裏都有徒弟,最起碼吃飯錢省下了。
廚子屬於士農工商中的“工”階層,雖然地位不高,逼格不夠,但李木要的是實惠,他才不在乎那些虛名呢。
李木把三個徒弟往仙客來廚房一交就不管了,自己來到了東市局,找李義府。
“來來來,遠山,我正要找你呢。這個飲食衛生章程,按照你的思路,我已經起草出來,你來看看,幫我斟酌潤色一下。”
關於食品安全的管理製度,李木早就爛熟於心。前世開酒店的時候,幾乎都能背下來。
不外乎就是“五做到”、“六不準”,“三及時”之類的條文,都是現成的。
昨他就把條文寫了下來,交給了李義府。
李木看了一下,李義府加了幾條,不過,李木原來的那些意思,基本上都在。
製度上牆,掌櫃、夥計理解背誦,不準帶病上崗,以及防火常識等等,也都在內。
至於體檢,健康證之類的,現在也沒有那個條件,李木原來就沒寫。
“李市令才幹過人,如此已經很完備,做到這些,就很不錯了。”
“哪裏哪裏,都是遠山的功勞。不過,這確實是個創舉,從古至今,從未有過。此舉一旦推出,必將傳遍朝野。”
“此乃市令之福啊。”
“全仗遠山相助。對了,遠山此來有何事?”
“還真有一件事情要跟市令商議。”
“遠山不必客氣,有什麼事情,盡管吩咐,無有不從。”
“那我就不客氣了,我想再尋找一處房屋。”
李牧就把自己想要辦廚學的事情了一遍。
“廚學”,就是他的廚師培訓班。
培訓班也好,收徒弟也好,傳授的僅僅是手藝。屬於“工”的範疇。
廚學,那是學問。不僅僅是一門手藝。
陸羽喝茶,寫了一本《茶經》,就成了茶聖。
書法能成為書學,算命能成為卜筮學,煉丹這種荒謬的事兒,都能成為一門學問,還是高大上的學問,做菜為什麼就不能成為一門學問?
成為學問,逼格就高了,就不僅僅是個工匠,而是一個學者。
一門學問,光有技術層麵的東西還不行,還必須有理論支撐。
至於理論,對於李木來,其實並不難。
把前世的科學體係,套進陰陽五行體係裏麵就行了。
對於比較精通算命的人來,《易經》八卦。陰陽五行,幹地支、四時節氣這些東西,是再熟悉不過的。
況且飲食、養生這些東西,也確實跟陰陽五行息息相關。
至於理論源頭,對於李木來,也有辦法解決。
《黃帝內經》、《易經》、《論語》、《禮記》,都可以成為他的理論依據。
孔夫子還有“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些二不厭,三適度、十不食的法呢。
貞觀二年,李世民尊孔子為“先聖”,把孔子抬到了很高的地位,此時打出孔子的旗號,正其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