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迦葉禪師(2 / 2)

卻沒想到,這轉燭佛力到了張烏身上,竟能憑佛家慈悲包容意將本來水火不容的兩種真氣相互融合,倒也算是陰差陽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而這世間之事,陰差陽錯,本就尋常,喻之如轉燭,倒是頗為生動形象。

張烏低下頭去,望著右手所戴轉燭靈戒,一時不由百感交集,忖道:這的轉燭戒中,竟隱藏了如此多的辛秘往事,而依戒中所述,其於正道四鼎之一的如是寺有莫大淵源,不知為何竟會落入玲元娘娘手中,再由她給了自己?

念及於此,不禁又想起玲元娘娘當日將轉燭戒贈與自己時的神態,悵惘之餘,更升起了不的疑惑,當日她將轉燭戒贈與自己時,神態異樣,望向轉燭戒的眼光中,有留戀、有遺憾,更有無限的柔情,引人動容,想必這轉燭戒於她來,亦是有一段極深淵源。

思索下去,驀然記起戒中所,迦葉禪師本要將這轉燭經毀去,卻因兵帝與另一個叫卜算子的人,決定留此經於戒中,這才讓自己有了解決二法同修之患的契機。

而兵帝?張烏低頭望向了右臂那個如紋身一般的劍型圖案,神識甫一靠近,就覺一股冷意直衝靈台,卻讓他覺得極為親近,而依當時石清霜所述,其正是兵帝窮年贈與念仙子的隨身仙劍。

念仙子?張烏在心中暗咦一聲,難道是冰帝化羽之際,口中所的念夢罷?這改變了自己人生軌跡的九轉冰神真氣,難道亦與這轉燭戒有關?

莫非,自己果真是戒中所的有緣人?

再想下去,卻是越想越亂,已是如一團亂麻,隻讓人覺得雲裏霧裏,百思不得其解。

張烏搖了搖頭,不再多想,視線又落向了戴在自己指上,褪下不能的轉燭靈戒,不由呆了一呆。

這轉燭靈戒顏色枯黃,黯淡無光,唯一出彩的地方,不過是其上極為神秘古樸的紋絡線條,當時以為,不過是仙家法器刻下的術法,如今看來,竟覺得這線條尋常的一轉一順之間,似乎有著太多的纏綿悱惻,更有著,太多的不為人知。

“張烏,你終於醒了,到底發生了什麼,怎麼我如何喚你都不應?”蘭姨的聲音乍然響起。

張烏停了一會兒,想了想,驀然在心中道:“我知道了讓你脫離轉燭戒的方法。。。”

蘭姨的聲音刹那湮沒,已不可聞,良久無言,張烏莫名地,竟隱隱聽到了一個極淺的喘息聲,十分熟悉。

張烏微微一怔,怎也沒想到蘭姨是如此反應,心中驀然滑過當時玲元娘娘傳於自己的兩心相知訣,盡管如今真氣難動,卻仍能感到蘭姨此刻極不平靜,搖了搖頭,熄了詢問的心思,見窗外人影晃動,不由將眼睛投向屋門。

“施主,你醒啦!”仍是那個鋥光瓦亮的圓頭先出現在屋內,接著才是整個身子探了進來,正是真知和尚。

張烏情不自禁露出笑容,了頭。不知怎的,盡管不過寥寥幾麵,但他每次見到眼前這個年齡與他仿佛的和尚,他總能感到心中輕鬆許多。

“阿彌陀佛。”真知雙手合十,低聲道了一聲,續道:“饅頭蒸好了,青菜也炒好了,都在廚房溫著。施主若是現在想吃東西,僧這便將饅頭和菜端過來。”

張烏感激地了頭,見真知和尚即將轉身便要出屋,忙起身,招了招手,示意他上前來。

真知滿臉疑惑,上了前來,隻見張烏用那壺早已涼透的茶水,在桌上歪歪扭扭寫下三個字:一起去。

真知一愣,片刻後露出笑容,十分開心地道:“好。”

張烏亦是露出高興的笑容,驀然感覺全身本來隱隱發作的劇痛,似乎都減輕了幾分,隨真知一起齊步走出了屋子。

而就在張烏踏出屋門,陽光投來,照在眼上,不禁微微眯縫了一下的時候,驀然隱隱猜到自己為何初一見麵,就將自己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老僧,而自己在聽到老僧讓自己在寺中逗留時,又為何如此高興的原因——

屋外,早晨的陽光溫暖而不刺目,浮在屋簷,落在牆腳,恰好將一夜的寒冷釋盡;菩提樹邊,清風掠過,落葉紛紛而起,飄飄而下,雜亂了它們的本來位置,怕是要讓掃葉的人又增添了一份勞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