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天下一統 繼創傳奇(2 / 2)

各地的兵馬駐紮既定,李嘯開始製定製度,各地的軍鎮頭領,每三年輪換一次,以防軍將在當地收攏人心,形成藩鎮。並且,他又設立了在輪換三次後,各軍鎮的主要將領,皆由武入文,在朝廷正式擔任文職,再不負責地方具體的軍事安排。

他這樣的製度,加上所有的監撫司文官製度,與安全司密探製度,實現了中央對軍隊的牢牢掌握,可以,沒有李嘯的命令,各地的軍鎮頭目,連一總兵馬都無權隨意調動。再加上各地的軍隊不能從當地征稅征糧,隻能仰賴中央拔劃,亦不得插手當地的行政事務,從而徹底防止了各地的軍鎮將領如唐代一般,成為簾地土皇帝一般的存在。

完成軍隊整編與駐防工作後,接下來,在整整二十年的時間裏,李嘯全力經營國內經濟與對外貿易,大唐帝國在他的經營下,終於成簾時世界上最為繁榮、最為發達、也最為強大的國度。

而大唐帝國的首都北京,則成了世界人民所向往的“新羅馬城”,無數的外國人,希望在這個偉大的城市定居與生活,更是樂意被大唐帝國歸化成為漢饒一員,從而在中國得以永久定居。

在大唐帝國經過了這二十年的紮實經營後,其國力已是令世界各國難以望其項背,李嘯知道,帝國的下一步擴張機會,終於又到來了。

接下來的兩年裏,大唐帝國開始與布哈拉和希瓦爭奪哈薩克草原。

唐軍調派了三鎮兵馬,先奪取了整個哈薩克草原的控製權,此後,唐軍又攻入河中地區,希瓦和布哈拉為避免亡國,開始向奧斯曼與薩菲求援。

大唐帝國與這些綠教聯盟國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在花費了整整五年時間後,經過了前後十餘次大戰爭,終於滅亡了希瓦和布哈拉,讓自已的西部疆界,向北抵達了南高加索地區。

至此,大唐在西邊的征伐,終於結束了。

李嘯設鄰十鎮與第十一鎮兩鎮兵馬,分別駐守兩國疆域,徹底鞏固了新占的地方,然後,亦如先前對西域一般,對當地進行漢化與移民。

接下來,李嘯又從內地調派四個軍鎮,分從西域、烏思藏、以及緬甸三處,向那盤踞的印度的英國人發起全麵進攻,將英國人打得連連敗退,一直向直潰逃。

本來,李嘯雄心勃勃,想要一舉吞下南亞次大陸,但令他想不到是,就在這裏,在印度北部爆發了一場前所未見極其凶猛的瘟疫,大批唐軍士兵生病,戰鬥力迅速下降到了難以維續的地步。

而退守印南的英國人見狀,終於抓住機會進行反攻,唐軍兵卒染病士氣不振,被英國人打得大敗,不得不向後退縮,原本的銳氣頓是喪失殆盡。

隨後,雙方據守恒河兩岸,進行了多次拉鋸作戰,終於到最後,英國人疲憊不堪,而飽受瘟疫與後勤之苦的唐軍也無力再戰,雙方終於決定,以恒河為界,將印度北部劃入中國,而印度南部歸英國所有,就此息兵罷戰,兩國進入和平共處狀態。

李嘯知道,在唐軍遭受瘟疫襲擊以及後勤不力的情況下,還能有這般戰果,已是頗為不易,所以,現在對英國的暫時容忍,並不妨礙將來的重新發力進擊。

與英國在印度的戰事平息後,李嘯因自已年紀漸大,遂立長子李成為太子,並令太子親隨身邊,教習政務,以求讓其漸漸熟悉國務。

李嘯知道,這太子李成仁懦善良,卻也聰明清醒,這樣的人,不是一個很好的開拓者,卻必定是很不錯的守成者。而現在的大唐帝國,在自已手中已臻巔峰,後代想要超越自已,怕是極難,能很好地守成下去,讓自已所開拓的疆土,成為中華子孫可以永久繼承的基業,便是很知足了。

至於,將來的大唐帝國,到底會變成什麼樣子,是成為君主立憲,還是有一會走向共和,這樣的結果,隻怕自已也實難預測了。

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這個李嘯穿越過來的時代裏,李嘯這位一代梟雄,還將繼續創造屬於他,也屬於整個華夏民族的輝煌與傳奇。

這一切,到底是不是命中注定呢?

沒有人知道……

(全文完,謝謝各位長期支持與鼓勵。本來還想再寫遠征歐洲的,實在興致索然,還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