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掌權時有王淩之亂,其長子司馬師繼承其位後還有毌丘儉之亂,到了司馬昭時期不僅發生了諸葛誕叛亂,還有著曹髦所領導的甘露政變,司馬家對於朝廷內部的清洗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可以說司馬家後期雖然占據了魏國,在三國之中國力最強,但由於司馬家奪權的影響內部也是很不穩定。
其次是孫吳,孫權在掌權中後期就已經開始有些昏暈了,尤其是後期孫權在長子孫登去世後,不僅立三子孫和為太子,還以四子孫霸為魯王,直接引發了二宮之爭,孫吳群臣都牽扯其中,導致國內分為太子黨和魯王黨兩派相爭,皇族孫氏內部也因此埋下了深深的裂痕,最後還有多位權重級的大臣牽連喪命,其中甚至包括了陸遜和朱據兩位丞相!
孫權死後,孫吳內部的矛盾不僅沒有緩和,還進一步激化了,先是諸葛恪剛恢自用導致北伐慘痛失利,因此被孫峻政變所殺,原太子孫和後來也被牽連殺死;後是孫綝擅殺重臣,廢立君王,一直到孫休繼位除去孫綝後孫吳才安穩了幾年,然而孫休掌權的前幾年居然是孫吳最後的美好光陰了,孫休去世之前,孫吳已經內憂外患,交趾作亂,盟友蜀漢被滅;新帝孫皓上台後,孫吳更是被這個暴君、昏君弄的一塌糊塗,臣子們被當做玩具一般的對待,宗室紛紛逃離,孫吳最終滅於其手。
相比魏國和吳國,蜀漢雖然國力最弱,但它的政治局勢也是最為穩定的。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基本都沒有政變和大規模叛亂的事情,這要比魏吳好多了,蜀漢的那些核心大臣裏麵也沒有聽說誰是因為參與政變和叛亂被殺的,劉禪雖然晚年昏暈,但至少也不亂殺人,而另外兩國因此死亡的大臣數量就不談了,死的太多了。
蜀漢最大最出名的一次內部鬥爭,基本就是諸葛亮除去李嚴那一次,然而當時李嚴並沒有死,隻是下台而已,當時這個事情看似影響力很大,實際上對於蜀漢朝廷的衝擊並不大。因為李嚴雖然出身於荊州,但在赤壁之戰後就已經投靠了劉璋,並不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老臣子,屬於半個荊州派,也算半個東州人,然而也因此和兩邊關係都不深,尤其是在東州派內部,李嚴投靠劉璋時間太晚了,對於東州派的影響更是有限。李嚴本人和自己的同僚、同鄉以及部下的關係也不是很好,這從相關的事例就可以看出來,所以李嚴其實在蜀漢的地位很尷尬的。
蜀漢雖然內部最為穩定,但因為底子太過於薄弱了,所以更經不起內亂和消耗,在蔣琬和費禕先後去世後,蜀漢的大局已經無人掌控,陳衹雖然沒有明文記載直接擾亂朝政,但他縱容薑維大舉北伐,縱容宦官黃皓參與朝政,導致了日後蜀漢直接滅於二者之手。
實際上曆史上曹氏、孫氏、司馬氏等皇族諸侯都有著屠城記錄,皇族之中惟有劉氏基本沒有這方麵的記載,從劉備到劉禪都是如此,甚至劉虞等人這方麵的記載也沒看到,至少我個人沒有注意到。當然,在本章裏這隻是一個題外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