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漢末三國時期的時代劃分(下)(1 / 2)

三國時代自曹丕代漢而開始,一直到孫吳滅亡,西晉一統才算是正式結束,這個時代可以粗略分為聯盟內耗時期(219-226)、合力反攻時期(226-234)以及全體低迷時期(234-280)三個階段。

【聯盟內耗時期】

聯盟內耗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建安二十四年(219)襄樊會戰孫權派呂蒙等人襲取關羽,奪取荊州了,一直到魏國黃初七年(226)曹丕去世孫吳和蜀漢才轉守為攻。

在這個時期因為蜀漢和孫吳之間的內鬥,使得孫劉聯盟關係破裂,曹魏得以坐山觀火,坐收漁翁之利。而夷陵之戰後,雙方重新修和,但蜀漢國力損失嚴重,諸葛亮掌權後第一要務實恢複國力以及平定南方的叛亂,所以對於曹魏也無力威脅,此時曹丕沒有什麼外力威脅,三次南下討伐孫吳,可以說把孫權打壓的十分慘,一直曹丕死前,孫權基本都是處於挨打狀態。

所以在這個時期,是曹魏一家獨大的時代,蜀漢和孫吳都還沒能走出前期內鬥的陰影,蜀漢還在恢複國力,孫吳隻能自己扛了。

【合力反攻時期】

合力反攻孫劉聯盟合力反攻曹魏基本就是從曹丕去世後開始的,魏黃初七年(226)孫權得知曹睿去世後立刻就發兵北伐,諸葛亮也在平定南中叛亂後不久屯兵漢中企圖有所動作,孫劉聯盟就此拉開了反攻的大幕。他們的反攻一直到魏青龍二年(234)諸葛亮去世才告一段落。

曆史上孫權和諸葛亮在這個時期都進行過了六次左右的北伐,北伐的規模之大,次數之多,在中國古代史上也是比較罕見的,其中孫吳在前期對於曹魏的威脅比較大,石亭之戰曹休的慘敗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然而在後期諸葛亮越戰越強,西線的壓力變大,最後兩次北伐都已經壓製了司馬懿,尤其是最後一次,司馬懿在具有本土地理,兵力優勢,甚至是諸葛亮半兵半農的情況下依然不敢與蜀漢部隊正麵交鋒,可見諸葛亮的威脅之大。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攻勢基本告一段落,對於曹魏的威脅也大為降低,孫權雖然沒有結束北伐,但聯盟攻勢已經弱下去了。

這個時期的主旋律還是強強對決,無論曹魏、蜀漢還是孫吳表現總體而言都是相當出彩的。

【全體低迷時期】

大概在魏青龍二年(234)諸葛亮去世之後,三國時代就進入了一個長時間的低迷期,直到太康元年(280)晉司馬炎滅吳,無論曹魏、孫吳還是蜀漢都表現的不是很強勢,反而當時大家都在比爛,大概什麼一個情況呢?就是我爛我差勁不要緊,你也爛,甚至比我更爛更差勁就行了。

首先是曹魏,魏明帝曹睿在孫吳、蜀漢攻勢減弱之後,也開始貪圖享樂,大興建築,收羅後宮,曹魏的勢頭已經開始變弱了;在曹睿死後,他以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輔佐年幼的曹芳,在之後的十年裏麵(239-249)曹魏的大權實際上被大將軍曹爽所掌控,而曹爽並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者,也不是一個適合的統治者,他拉攏縱容黨羽,幽禁太後,妄圖謀逆,最後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所鏟除,曹魏就此進入了司馬家時代。

司馬懿上台後,曹魏的內部矛盾開始加劇,畢竟司馬懿不是曹家人,也不是曹魏的正統繼承者,司馬家的掌權並不被那些忠心於曹魏的大臣們所認可,其結果就是魏國長期處於了內部不穩定的狀態,這個影響是極為深遠的,直到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改朝換代之後都還要為此穩定局勢花費相當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