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3章 漢末三國淺談(最終章)(2 / 2)

分開看魏蜀吳三國,魏國國力得確很強,也有著很多的機會一統天下,但當時的領導者都未能把握住,從曹操在赤壁之戰開始,一直到曹睿、曹丕時期,曹魏都有著機會滅蜀滅吳。

赤壁之戰如果曹操不冒進瞎指揮,或者奪取漢中趁機南下攻取益州,曹丕掌權初更是有吳蜀決裂的大好機會,至於曹睿如果養好身體,後來吳國大亂也是可期的。

然而並沒有如果,曹睿死後,曹氏開始走向沒落,高平陵之變,曹魏已經名存實亡,司馬家花來三十年的光陰奪權,期間魏國內部是紛爭不斷,要不然蜀國和吳國可能堅持不了那麼久的。

至於吳國,內部人才濟濟,軍事方麵更是代代都有人才出,為老孫家保駕護航,外聯蜀漢,背靠長江,可以說是對抗魏國的主戰力。

可惜的是在孫權後期,吳國就已經開始衰落,內部鬥爭激化,陸遜和朱據兩位丞相都沒能逃過一劫,孫權死後更是大亂連連,廢立之事都發生了,等到了孫浩時期,吳國更是被這個昏君暴君弄的一塌糊塗,如果不是吳國底子好,有天險可依,又適逢北方多事,孫吳早就亡了。

蜀漢在三國之中底子是最弱的,不要說和魏國比,就是和吳國差距也是非常明顯,蜀國能夠立國數十年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內部穩定。

自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蜀國內部就沒有發生過什麼大變動,李嚴也僅僅是被罷官而已,朝政並沒有受到明顯的衝擊,和魏吳內部的騷擾相比隻能說是毛毛細雨。

但就算是這樣,在蜀國國力衰落後也很快就被司馬家消滅了,畢竟實力上的差距還是太大了。

【漢末諸侯略談】

三國鼎立之前,各地也是群雄並起,其中包括了實力最強的二袁(袁紹、袁術),北方的公孫瓚、劉虞,西部的韓遂、馬騰、宋建,中部的陶謙、呂布,南方的劉表、張津、劉焉以及劉璋父子等等。

不過這個這些諸侯都有著明顯的缺點,袁紹有謀無斷,袁術狂妄自大,公孫瓚沒有自知之明,劉虞仁義過度,韓遂、馬騰等實力弱小,陶謙年紀過大,呂布反複無常,劉表固步自封,張津封建迷信,劉焉不堪打擊,劉璋則是庸弱之主。

在眾多的諸侯中,曹操、劉備和孫權能夠脫穎而出,並不是什麼意外。曹操本身雖然有些喜歡得意忘形,但他個人能力是非常強的,在軍事、謀略諸多方麵都很有一手,並且能夠虛心聽取麾下正確的建議;劉備雖然本身能力並不算強,但得人心,並且敢於抗爭,從不屈服;孫權則是優秀的權二代,極為善於權術,可惜的後期玩過火了。

Ps:本書就在這裏完結吧,新書還不確定時間,我先完善一下本文,再開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