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
開放分類: 地理、旅遊、南京、河流、人文景觀
目錄
? 【曆史】
? 【地位】
? 【景觀】
? 【秦淮八豔】
? 【秦淮八絕】
? 【秦淮文學】
? 【今日秦淮河】
秦淮河(qín huai hé)是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裏秦淮最繁華之地。秦淮河的源頭有兩處,東部源頭出自句容市寶華山,南部源頭出自溧水縣東廬山,兩個源頭在江寧區的方山埭交彙,從東水關流入南京城。秦淮河由東向西橫貫市區,南部從西水關流出,注入長江。
秦淮河古稱淮水,本名“龍藏浦”,全長約11公裏,流域麵積6多平方公裏,是南京地區主要河道,曆史上極有名氣。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壟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複蘇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淩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但到了近代,由於戰亂等原因,河水日漸汙濁,兩岸建築多被毀壞,昔日繁華景象已不複存在。1985年以後,江蘇省、南京市撥出巨款對這一風光帶進行修複,秦淮河又再度成為我國著名的遊覽勝地。
【曆史】
[編輯本段]
在遠古時代,秦淮河就是揚子江的一條支流,新時器時代,沿岸就人煙稠密,經濟達,這裏孕育了南京的古老文化,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
從南朝開始,秦淮河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兩岸酒家林立,濃酒笙歌,無數商船晝夜往來河上,許多歌女寄身其中,輕歌曼舞,絲竹飄渺,文人才子流連其間,佳人故事留傳千古。
六朝時,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更成為文人墨客聚會的勝地,兩岸的烏衣巷、朱雀橋、桃葉渡紛紛化作詩酒風流,千百年來傳於後世。烏衣巷更是六朝秦淮風流的中心,東晉時曾經聚居了王導、謝安兩大望族而名滿下。
隋唐以後,秦淮河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吊,儒學鼎盛,南宋始建的江南貢院,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於是秦淮逐漸複蘇為江南文化中心。
明清兩代,是十裏秦淮的鼎盛時期,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淩波,成江南佳麗之地。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元宵節時在秦淮河上燃放燈萬盞,秦淮兩岸,華燈燦爛,金粉樓台,鱗次櫛比,畫舫淩波。
在清代江南貢院考區高中狀元者達58名,占清代狀元總數的5%。明清兩代名人,吳承恩、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翁同龢、張謇等均出於此。
【地位】
[編輯本段]
流入城裏的內秦淮河東西水關之間的河段,素有“十裏秦淮”、“六朝金粉”之譽。兩岸全部是古色古香的建築群,飛簷漏窗,雕梁畫棟,畫舫淩波,槳聲燈影,加之人文薈萃、市井繁華,構成了集中體現金陵古都風貌的遊覽勝地——秦淮風光帶。
在眾多的南京人和外地人心目中,秦淮似乎是個永恒的話題。她是古城金陵的起源,又是南京文化的搖籃。這裏素為“六朝煙月之區,金粉薈萃之所”,更兼十代繁華之地,
【景觀】
[編輯本段]
秦淮風光,以燈船最為著名。河上之船一律彩燈懸掛,遊秦淮河之人,以必乘燈船為快。由朱自清名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可領略燈船豐采一、二。
遊客雲集之處。“衣冠文物,盛於江南;文采風流,甲於海內”。因其得獨厚的地域人文優勢,古往今來,星移鬥轉,在這“江南錦繡之邦,金陵風雅之藪”,美稱“十裏珠簾”的秦淮風光帶上,點綴著數不盡的名勝佳景,彙集著不完的軼聞掌故;曾湧現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人物,又留下了多少可紀可述的史跡!它既有曆史上的繁華盛況,更有現代再創的燦爛美景,曆代名人為它擊節吟詠,當代誌士為它慷慨放歌!
經過修複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鷺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和魅力。
夫子廟 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始建於14年,位於秦淮河北岸貢院街。它利用秦淮河作它的泮池,南岸有照壁,北岸廟前有聚星亭、思樂亭;中軸線上建有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另外廟東還有魁星閣。由於時代要求,孔廟現已成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1985年修複夫子廟古建築群,周圍茶肆、酒樓、店鋪等建築也都改建成明清風格,這裏供應的傳統食品和風味吃不下種。臨河的貢院街一帶則為古色古香的旅遊文化商業街。同時按曆史上形成的廟市會的格局,複建了東市場、西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