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王鉷的政治眼光(1 / 2)

“少則五年,多則十年,大唐帝國之內必有一場大動亂!”王鉷的話很是鄭重,聲音不大,卻擲地有聲!

聽到身旁一臉憨厚的中年男子如此驚濤駭浪的一番言語,饒是李清已經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但是此刻還是被震懾住了,因為李清清楚地記得,若是曆史的軌跡不發生改變的話,安祿山舉兵反唐正是發生在寶十四載冬季的時候,而現在正是寶四載。

想及於此,李清原本深邃如星辰的黑眸微凝,緊緊地注視著王鉷,此刻的李清甚至都懷疑坐在身旁的這位與自己一樣是從後世穿越而來的穿越大眾中的一員,李清又從王鉷的談吐中清楚地知道麵前的這位並不像自己一般。

他有此番言論,完全是結合如今的大唐的國情再加上自己的預測

話語簡練,卻十分清楚的表現了王鉷非同一般的政治眼光,幸虧房中別無他人,若是有外人在此的話,單單是這簡短的一句話,就能震撼住無數人。

這幸虧是大唐帝國,文化繁榮,政治開明,隻要不犯皇家忌諱,文人雅客可以自由談論當朝政事,而不用擔心因此入罪,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李太白”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張狂與豪邁!

若不是如此,以王鉷謹慎的性格是不會在大唐嫡係皇族壽王麵前談論如此敏感下之事,即使身旁的壽王胸懷再是寬廣,若是放在之後的明清兩朝,王鉷的這些話,絕對是有死無生,若是一個不行,九族夷滅,那都是有可能的。

“不瞞先生,此次李瑁已被父皇任命為劍南道節度使,此次之所以經過岐州,不過是在赴任的途中,至於先前的所謂的“京畿道觀察使”完全是本王為了應付岐州刺史,不得已而為之,若不是如此的話,本王能不能出得了刺史府都成問題!\"李慶很是尷尬的道。

聽到李清剛開始的一番話原本還能強自鎮定,畢竟大唐自開國至今皇子遙領地方節度使或大都督一職已經成為慣例,不過由於當今得玄宗皇帝子嗣眾多,而下州、郡畢竟有限,所以目前的眾多皇子中僅僅隻有為數不多手握實權的皇子才能夠遙領地方重要軍事重鎮。

比如如今的當朝太子忠王未當太子之前,就曾遙領過隴右節度使一職,隻不過自從繼任大唐儲君之後,為了避嫌,玄宗皇帝同樣也為了防止當朝太子與邊將聯合搶班奪權,撤去了太子的隴右節度使一職,有自己的親信將領皇甫維明擔任。

而壽王作為曾經的儲君候選人,能夠與曾經的忠王爺一較高下的皇子,自然也有著自己的遙領之地,正是如今的劍南道,雖然單論軍事力量放眼全國十大節度區,劍南道根本無法與隴右節度使一較高下,但是川蜀之地自古就是聞名遐爾的”府之國“,物產豐富,經濟富饒。

如今的大唐正處於太平盛世,節度區內兵力太多反而遭人忌憚,相比之下,能夠遙領這麼一個肥的流油的節度區,足以看出當初的武惠妃花費了多大的力氣····

如今雖然對於玄宗皇帝將壽王的遙領變為實授,雖然讓人不解,但卻並非是不可接受。但是讓王鉷始終想不到的是身旁處事一向進退有據少年老成的青年此次竟然敢假傳聖旨,王鉷是真的沒有想到!

看著身旁青年雖然略顯尷尬但卻沒有絲毫後怕的神色,王鉷真的想問一句,\"難道你真的不知道假傳聖旨的代價嗎?\"

當然了,憑著麵前的青年的身份,也許不會被全家抄斬,畢竟皇帝就是他的老子,若是真的全家處斬的話,恐怕都要把皇帝算在內了。這種事情,無論誰是審判官,都沒有那個膽量。

但是此事若是真的被當今的玄宗皇帝知道的話,幸運點的是,身旁的青年落個終身監禁的下場,若是不幸的話,壽王從此消失於人間,壽王府從此家破人亡也不是沒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