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蓋棺定論】(2 / 2)

這道詔令,終於正式為西征軍正名,為甘延壽、陳湯洗罪,功罪之爭,至此蓋棺定論。

外戚派撫掌而賀,他們又贏了一著。而原本以為勝算滿滿的匡衡、繁延壽,也被這橫插一杠子出來攪局的劉向搞得鬱悶不已。不過事已至此,就連幕後的石顯都不敢動作了,這兩位前台代表人物,也隻能認了。

不過,事情沒完,幾乎就在這道詔令下達的同時,一道由西域都護府軍侯假丞杜勳呈交的奏疏,出現在未央宮宣室殿(皇帝日常辦公所在)子案前。奏疏是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所書,為沿途被扣押拷打的西征軍將士鳴冤。

奏疏很簡短,但句句鏗鏘,結尾更是氣湧如山:“……臣與吏士共誅郅支單於,幸得擒滅。萬裏振旅,宜有使者迎勞道路。今司隸反逆收係按驗,是為郅支報仇也!”

元帝剛下詔表彰甘、陳西征之功,結果卻來了這麼一道奏疏,這不是打臉麼——當然不是陳湯打臉,而是司隸校尉諸葛豐打臉!

元帝臉色難看,召諸葛豐入殿,狠狠痛批一頓。半刻時之後,狼狽不堪的諸葛豐拭汗出殿,立馬派郵驛四百裏加急,沿途急告河西諸郡從事,釋放被扣西征軍吏士。同時朝廷以公文形式,令諸郡縣,於官道具酒食,以勞勝利之師。

既然西征的性質已定性,郅支的級之爭也塵埃落定。詔令如許嘉、王商二將軍之議,將郅支級懸於槀街十日,威懾百蠻,以儆效尤。

懸當日,長安萬人空巷,傾城圍觀,幾乎把槀街的坊門給擠壞了。而坊間的諸國胡人,脖子比平日短了三寸。

郅支懸,整個長安城最激動的不是張放,也不是杜勳,更不是劉向,而是為國罹難的大漢使者穀吉之子,太常丞穀永。

穀永以百金包下長安西東市一片酒樓,遍請街坊鄰裏,不管相識還是不識,但凡入樓,隻要高誦一句“明犯大漢者,雖遠必誅”,便可得一卮酒。被穀永這麼一搞,這句話瞬間成為年度知名度最高,流傳最廣的名句。

南匈奴方麵,也派出了好幾個名王、都尉來辯認、瞻觀。盡管郅支的級經過醃製、封凍等特殊處理,但畢竟過了半年之久,多少變形幹縮了。不過,有了那枚如假包換的烏金環,無可置疑。據,呼韓邪單於確認消息後,“既喜且懼”,事漢更加恭順,並因此而萌了與大漢關係更進一步的念頭……

三月底,服喪期滿,即將返程的張放,接到由杜勳送來的於恬手書,將上述結果及朝野動態一一詳列。

麵對感激涕零、長跪不起的杜勳,張放將手裏的帛書輕打掌心,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是我除喪之日,收到的最好禮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