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人畢業於東洋大學藝術學院的導演班,為了讓《三國》更契合東洋觀眾的口味,夢工廠管理層把他挑了出來,擔任製片人之一。
這三位精英有很多共同點,海外頂級名校的學曆,國際化視野開闊,熟知全球影壇的運營規則,任何一個都能獨當一麵,操盤電影項目的能力甚至追得上江至強。
他們不是導演,作用卻比導演強的多。
見了他們,陳維雲已經明白《三國》成功的因素。
“這部戲你們一共用了多少成本?”陳維雲開始了解細節。
“因為請了荷裏活的尊龍先生,演職人員的總酬勞大約是一千萬港幣,製片花掉兩千六百餘萬,宣傳費目前投入五百萬。”張家振流利做簡報,
“這是《三國》劇組的預算,大陸的拍攝基地是總部在投資,我們的主片場設在無錫電影城,這是我們與大陸當局聯合投資的工程項目,不止《三國》續集可以用,其它古裝戲都能取景,因此片場建設沒有計算在預算當中。”
“拍攝期間我們動用了超過五千位群演,全部由大陸當局調配,他們的工資不是劇組發放,而是總部與無錫電影城進行結算。”李錦文補充:
“這筆錢其實也有不少,如果把所有費用都包括在內,《三國》總投資應該在一千萬美金左右。”
製片人才最清楚一部電影的投資回報率,別看《三國》熱度高,但是畢竟放映時間短,頭一周的泛亞總票房並沒有收回成本,什麼時候東洋票房邁過0億日元,什麼時候才會進入純利階段。
“續集你們計劃申請多少資金?”陳維雲對盈利保持樂觀,隻要東洋的熱度炒起來,這部電影就能賺翻。
最怕是暑期《赤壁》的待遇,口碑一旦喪失,票房就會完蛋。
聽到續集的問題,三人一時間不敢搭腔,這幾他們都在研究《三國》的製片計劃,無論他們怎麼消減,續集預算都要超過第一部。
張家振出麵回答:
“陳生,第一部的戰爭戲全是在陸地上拍攝,大陸擁有人力優勢,無論我們需要多少群演,他們都能輕鬆調派,而且酬勞低,特效鏡頭能省則省,這節約了我們大量資金,但續集要拍攝水戰戲,我們不可能製造成千上萬的戰船,必須使用特效,僅僅特效鏡頭,就要花掉大約三百萬到五百萬美元。”
造船更貴,權衡之下還是用特效劃算。
這時電影已經開幕了,陳維雲一邊聽彙報,一邊觀看影片,當十八路諸侯聯軍黑壓壓出現在大熒幕上,陳維雲脫口問:
“這個聯軍鏡頭,你們是采用真人出鏡嗎?”
“是的!”李錦文指著:
“一個群演一隻需要支付幾塊港幣,我們雇傭了上萬人,拍攝十的花銷不到五十萬港幣,成本比特效低的多,效果卻比特效更震撼。”
“這是真的士兵,還是臨時招募的群眾演員?”陳維雲笑了笑,這幫屬下也真是會玩,搞的他都想去拍一拍戰爭戲了。
“士兵占了不到十分之一,打鬥時才用他們,大部分龍套都是從附近工廠拉過來的工人,隻要是用他們搭建背景!草原戲移師到了內蒙,當地的牧民聽我們要拍戲,帶著他們自家的馬匹來給我們客串,好多都不收錢,反而給我們劇組送吃送喝!”
這樣的結合其實非常好,雖然熒幕上展現出來的聯軍軍容並不齊整,人擠人、馬擠馬,毫無章法可言,但場麵確實頗為震撼,讓陳維雲想起原時空好萊塢那些經典戰爭鏡頭。
“以後去大陸拍戲,不能麻煩當地百姓。”陳維雲隻叮囑了這一點,
“同胞對我們熱情是一回事,但我們不能增加他們的負擔,回頭你們派人去內蒙,找到那些支援我們拍戲的牧民同胞,把酬勞結算給他們,如果他們不收,那就送一份等價的禮物。”
“我們明就落實這件事。”張家振、李錦文、李少偉互望一眼,沒來由都有些緊張,公司很早就在流傳,老板對大陸鄉情很深,今他們算是實際感觸到,其它電影公司老板巴不得讓大陸百姓當免費苦力,唯獨自家老板主動送錢過去,不過這也從側麵證明老板對屬下的寬厚,他們自是堅決執行。
整整三個時,陳維雲在觀影途中竟然沒有枯燥感,反而看的津津有味,要知道他可是觀遍未來三十年世界大片的穿越者,《三國》的魅力可見一斑。
等到電影結束後,他給了三人額外獎賞,
“《龍泉劍客》上映之後,公司會立項一部有關電影宇宙的群星大戲,《僵屍》的張國容與林清霞,《冒險王》的周閏發與鍾楚虹,《黑俠》的劉德樺與翁美淩,《力王》的徐錦茳與鄧翠雯,都要集體出鏡,等你們拍完兩部《三國》續集,可以接手這部群星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