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仲穎兄所,若是完全按照理想的情況展,的確是能夠在短期內穩定黃巾軍軍心、民心,但是土地徹底國有就是從根本上斷絕了私人、家族、世家、門閥的展,時間一長,必然會落後於人。”曹操繼續道,“當然,在初期情況下或許會因為這點土地政策而吸引不少的流民,但是那又有什麼用?土地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哪怕是所有土地都有效利用又如何?除此之外的其他勢力會容得下他嗎?你會容忍世代相傳的土地歸為國有,轉而去承租朝廷的田畝嗎?”
王莽的土地政策和太平國朝田畝製度之間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不過相較於當今固化的土地兼並局勢,這兩種政策在短期之內都能夠大幅獲得民心。
此外還有封建社會正常形式的土地製度以及秦朝功勳製度。
土地兼並,是指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農民則越來越多地喪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沒有土地。土地兼並是封建社會中央集權的一個難以治愈的頑疾。大地主為了擁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種卑劣手段,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讓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自己的土地和房產淪為佃農。
土地兼並往往在一個朝代的後期表現突出,它是封建經濟展的結果,是地主土地私有製和地主階級力量增強的表現。
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造成土地兼並的根本原因。封建中央政權的軟弱是造成中國封建社會王朝末期土地兼並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當土地兼並嚴重時,兩種矛盾突出起來。一是農民與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國家同地主的矛盾。這些矛盾的展將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製兼並的措施,使兼並現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二是直接導致農民戰爭的爆。
當然,這裏麵的問題矛盾之所以尖銳突出,白了就是因為土地是有限的,大地主大豪強越撈越多,越撈越多,全都到他們手裏了,那老百姓就隻能租他們的田種了,那個租金就是他一張嘴定的了,這樣一來,雙方之間的矛盾就形成了。
在這個基礎上,秦朝的製度並不算是解決這個問題,或者不算是大一統政權解決這個事情的辦法。
秦朝的方案很簡單,就是去搶,去打別人,去搶別人家的。
砍死一個敵人,直接爵位、土地就賞賜給你了。
白了就是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當然,當初商鞅也是動了那些人的蛋糕的,不過總的來就是這個意思。隻不過到後期,秦朝一統下,總不能一下子就把六國老人全廢掉,把土地給秦兵分掉吧?所以秦始皇也要緩一緩,處理一下。但是這麼一來,關中數十萬秦兵一路隨著你征戰六國,結果好的土地沒分下去,那還跟你玩個屁,拜拜嘍,老子不當兵了!
所以一直以來考據什麼上百萬秦軍怎麼沒去鎮壓農民起義之類的,什麼百萬秦軍神秘消失就是瞎想,都沒去征戰新的版圖,哪來的土地去給他們分,沒得戰爭紅利人家早散夥了。
而太平國這是類似的套路,甚至還要更渣一點,完全是理想主義,沒有什麼政治手段在裏麵,純粹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朝田畝製度》的基本內容,是根據“凡下田,下人同耕”的原則,把每畝土地按每年產量的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級九等,然後好田壞田互相搭配,好壞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歲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數量的土地,15歲以下的減半。同時,還提出“豐荒相通”、以豐賑荒的調劑辦法。
平均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思想,有著它的演變過程、不同的曆史作用和利弊。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期,它是落後的、倒退的和反動的。但是,在反對封建地主所有製,打破封建大地產對農民的桎梏中,它不僅是一麵鮮明的旗幟,而且是進步的和革命的,因為它起著推動生產力展,解放生產力的曆史作用。此製度是太平國的一個基本製度,保障了人民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