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伯益???(2 / 3)

仲虺主張,先翦除夏的羽翼,使夏桀孤立無援,然後進軍夏都,而成就大業。按照既定方針,商湯先後滅掉了葛、韋、顧、昆吾等國,對夏王朝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又連續攻滅了韋、顧、昆吾等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成湯滅夏,回師亳邑。諸候都來朝賀,表示臣服。成湯隨之在景亳(今山東省曹縣)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後,夏朝的殘餘勢力仍然比較強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很多。湯本人也深感自己以臣伐君,靠武力奪取下,恐將來有人效仿自己而犯上作亂。仲虺作為湯的重臣此時負起了應有之重任,他為了減少商王朝展的阻力,安定人心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保持商王朝社會的長治久安,便以著名的《仲虺之誥》詔告下。在詔告中,仲虺指出夏桀**的一生以及夏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扼要地記述了商湯的優秀品德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確立了商朝的施政方針,為商朝以後的展指明了方向;同時還懇切地告誡湯以及湯的子孫後代,應該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等,對商王朝來,具有深遠的影響。

成湯悉心采納仲虺的意見,十分注重夏王朝覆滅的教訓,“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成湯任人唯賢的結果,換來了商王朝的強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賢臣的曆史功績也流傳千古。

“前朝亂入第三名武將,夏禹時大臣,皋陶的兒子伯益——統率76,武力88,智力85,政治9。”

伯益,一作伯翳、柏益,又稱大費,皋陶的兒子,嬴姓。他是梁氏、徐氏、黃氏、江氏、趙氏、馬氏、葛氏、裴氏與秦朝王室之祖,是黃帝第五代孫。

相傳禹本來要按照禪讓製傳位給皋陶,皋陶早亡,就決定傳給皋陶子伯益。禹子啟眾心所歸,“禹子啟賢,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及三年喪滿,伯益遂讓於啟,“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辟居箕山之陽“;啟遂即子之位,“於是啟遂即子之位,是為夏後帝啟。“

當然,禪讓這種光偉正的事情,隻能是諸子美好的幻想,對於上古聖賢道德的推崇罷了,當不得真。

關於伯益和夏啟間的事,雖然也有“益於啟位,啟殺之”(《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的法,但《戰國策·燕策一》)和≈ap;1;韓非子≈ap;g;都記載了夏啟與其友黨曾攻打伯益、最後殺害伯益的事。《戰國策·燕策一》:“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下,傳之益也。啟與友黨攻益而奪之下。”≈ap;1;楚辭·問≈ap;g;也:“啟代益作後,卒然離孽,何啟惟憂而能拘是達?皆歸射鞠而無害厥躬,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這段話晦澀難懂,特錄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中的這段譯文:“夏啟代替伯益做了國王,而終於殺死了伯益,從在失意的情況中,啟為什麼又能夠轉入得意?未行征誅,同受禪讓,為何伯益失敗,夏禹繁昌?”

基本上來,對於禪讓的看法,認定其本身屬於政治鬥爭的一部分基本上已經是形成結論的看法了。即便是堯舜禹之間的更替也不被認為的禪讓了,更何況是這裏?

伯益佐禹治水大獲成功,得到帝舜的賞識,獲得了與帝舜聯姻的殊榮,政治地位大為提高。禹繼任舜擔任部落聯盟領之後,舉薦伯益之父皋陶為自己的繼承人,然而皋陶未及受政而亡。《史記·夏本紀》載禹“舉益,任之政”。≈ap;1;墨子·尚賢≈ap;g;:“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