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斯是陋室(1 / 2)

鳴鹿先生捋須,侃侃而談:“老夫思來想去,覺得既然文鬥,何不妨比一比學術?”

“學術?”葉春秋眼中帶笑:“請先生賜教。{[ 〈((〔〔({< ”

鳴鹿先生正色道:“諸公可都聽過劉禹錫的陋室銘?”他一邊捋須,一邊搖頭晃腦:“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一句念出,所有人都來了興趣,那劉禹錫乃是先唐的大文豪,聲名極大,雖及不上李杜,卻也在大唐的詩人中名列一流大詩人的行列,他的詩詞,自成格局,特點鮮明,許多人甚是喜愛。

而至於這一句陋室銘,更是有其來曆,傳聞是劉禹錫在任監察禦史其間,曾經因為反對宦官和藩鎮,而被貶至和州任的一個通判,按照規矩,通判在縣中有三間三廂的房子,可當地縣令見他被貶,便故意刁難,隻給他一間隻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鬥室,劉禹錫本是諧趣之人,便寫下了這陋室銘。

隻不過……因為時代久遠,大家隻聞名《陋室銘》乃是劉禹錫的大作,而且水平精湛,凡脫塵,偏偏到了而今,流傳下來的卻隻有這上麵,可即便隻此一句,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就足以讓人為之動容了,一句話不但點了題義,更是將他灑脫繪聲繪色的寫了出來,這一句堪稱經典,所以雖然陋室銘已經失輯,卻依然流傳甚廣,現在鳴鹿先生將此句念出,所有人都不禁出驚歎。

這鳴鹿先生,莫非是已經整理了《陋室銘》,為這散輯進行了填補嗎?

填補這樣的曆史文獻,一直都是大明朝官方的工作,幾乎每一個內閣大學士,往往都要進行組織對前人古籍的整理工作,有些古籍可以從散落在民間的一些孤本和抄本相互印證之後進行補充,還有一些,實在不太完整,若是舍棄又覺得可惜,於是便索性直接提筆捉刀,為其續作。

這就好像是一百多年的紅樓夢一樣,因為前文寫的實在太妙,可是卻因為作者或者是後文失散的原因,前八十回雖是原作者親著,而後四十回,卻傳是當時的內閣侍讀高鶚所續。

偏偏《陋室銘》因為開頭過於精彩,不但朗朗上口,而且直切提議,以至於雖然流傳甚廣,卻無人敢為後續寫,就算是有人鬥膽試試的,自覺地後文遠不及前文,自然也就不敢出來。現在……這杭州名儒莫非已為《陋室銘》整理和續作了嗎?他既然敢續作,那麼勢必這個後文絕對與上文能夠銜接,而且水平極高,否則……他怎敢示之於人?

如此一來,大家倒是大為期待起來,早忘了鳴鹿先生的無恥。

鳴鹿先生既然續作了陋室銘,必定是經過了許多年的研究,甚至到處在坊間尋了各種版本來相互印證,幾乎可以,這是他幾年的心血,現在經他提出,拿這個來和葉春秋做比試,那些懂的門道的人,心裏也不由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