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如此一鬧,京師又沸騰了,緊接著,南京那兒,雪片般的奏報也到了。
這南京各部和都察院,是最有意思的,他們都屬於熱心人士。
別看大多數人都被送去了南京,可是對於京師的許多事,他們反而最是關注的,穿了,作為後備的官員,他們屬於看熱鬧不嫌事大的那種,巴不得朝中政局動蕩呢。
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劉瑾若是垮了,就會有一大批人跟著遭殃,那麼誰來補缺呢?這估計就是引起大家心裏活躍的最大原因!
這裏麵的利益關係太明顯了,而一旦關係到利益的事情,大家還不踴躍參與嗎?
所以一聽到消息,南京那兒便是牆倒眾人推,針砭時弊的時候到了哇,做忠臣的時候也到了哇。
那楊廷和和戴大賓,已是名噪一時,清議之中,都將這二人列為了典範,甚至連最新出來的一集太白集,更是開始趁機登載了楊廷和和戴大賓的文章,那多是從各處搜羅來的,有他們考試時的八股,也有殿試時的策論,而真正讓人眼紅耳熱的時候,那戴大賓不過二十出頭,年紀輕輕,可是在刊載他的文章時,下頭的簡介卻是翰林修撰戴公。
戴公啊。
什麼人可以稱為公呢?除了太監之外,至少在讀書人的圈子裏,這個字可不是隨意的稱謂,若是胡亂稱呼,不但被稱呼的人不敢去接受,要自稱慚愧,少不得還要被人譏諷一番,內閣和六部的部堂,這樣的高官,可以稱之為公,先人可以稱之為公,年紀老邁道德高尚者亦可稱呼為公,戴大賓被稱作公,竟沒人覺得違和,這是道德高尚,是因為他的壯舉得到了大家的認可。
這是真正的一舉成名下知,故而楊廷和和戴大賓的美名便開始在各州縣傳播,他們的文章一時成為所有人讀書人爭相一睹的目標,各大書店直接掛了牌子,楊公與戴公文集已到,隻需一日,所有的書便銷售告罄了。
順府某判官,居然跑到了大街上,去燒製成劉瑾的草人,自稱是為國除奸。
在國子監裏,因有讀書人非議新政,有博士不滿,訓斥了幾個監生,於是被無數的監生堵在了公房,差點連公房都被人拆了。
這種道德上的綁架是最厲害的,它最令人可怕之處就在於,某些道德潔癖或是某些想要揚名立萬的人第一個跳出來,接著便是尋求認同,你不聲,就是你心裏害怕,你為什麼害怕呢,那是因為你畏懼權奸,你畏懼權奸,所以你道德有問題,你是聖人門下,怎麼可以害怕呢?
若是你還不肯,那麼你就肯定是想要攀附閹黨,你齷蹉,你無恥,你卑鄙,你下流。
同僚取笑你,讀書人痛斥你是****、閹賊,你的家裏無緣無故會被人噴糞,走到哪兒,都會被人指指點點。
葉春秋打響了第一槍,楊廷和和戴大賓將事情推向了**,而鄧健、陳蓉、張晉人等,則是利用自身的優勢,或是在都察院,或是借助於詩社,真正地將這件事徹底地鬧得人盡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