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立太子的事情並不複雜。早在皇帝朱祁鎮聽信王振的話,率軍親征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由郕王監國,而關係到宗廟社稷的事情,則由太後,也就是皇帝的母親孫太後負責。因此,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是孫太後一個人的意見了,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大臣們的意見,自古以來,立太子的事情就直接關係到了大臣的利益!
孫太後不是呂氏,竇氏那種有野心的太後,她隻是個普通的女人,隻希望過平靜的生活,不過,命運似乎給她開了個玩笑,在過了幾十年平靜的生活之後,她再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這一切,都是因為她那個兒子的錯誤決定,都是因為在土木堡發生的那場戰鬥!
大臣們是忠誠的,至少絕大部分大臣都是忠誠的!當土木堡大敗的消息傳來的時候,這些大臣們首先考慮到的不是皇帝的安危,而是江山社稷的安危,這一切,也都因為皇帝在出征之前,沒有處理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確定自己的接班人,確立太子!
太子,自古以來就是國家的副“元首”,是皇帝法律上的接班人,而設立太子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說了。可是,朱祁鎮在出征之前,卻並沒有確立太子,甚至沒有跟任何人說過,要立誰為太子。原因很簡單,皇帝的那三個兒子都很小,最大的也不過兩歲,而皇帝本人卻很年輕,隻有二十一歲,他沒有必要急著為國家立下法定的繼承人,而且也沒有想過,五十萬大軍會敗在三萬敵軍的手裏,自然也就沒有冊立太子了!
這是個嚴重的問題,當王直,於謙這些顧命大臣在知道土木堡大敗之後,立即就想到了這個問題。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即使沒有皇帝,太子作為儲君,也算得上是半個“君”了吧!現在皇帝音信全無,且生死不明,那麼,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做想,即使不另立新的皇帝,那也應該確立太子!
在找了幾位大臣商量之後,王直與於謙就積極的行動了起來,當天晚上,他們就給孫太後遞上了一份奏章,請求立大皇子朱見深為太子,以正國統!
這是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孫太後是不會拒絕的。怎麼說,朱見深也是她的嫡孫了,如果皇帝真有個什麼三長兩短的話,那皇位還是在自己的嫡係手上,這也算是個完全之策吧!所以,孫太後很爽快的同意了大臣們的要求,並且仍然讓郕王朱祁鈺監國,由其他大臣輔佐太子!
看得出來,朝廷大臣在處理土木堡戰敗後的問題時是非常迅速的,不過,要冊立太子,還需要走一次過場,即,必須要在朝堂上宣布,而且還要得到郕王的支持!原本這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本來郕王朱祁鈺不是一個有野心的王爺,同時他也幾乎將國家大事都交給了下麵的大臣去處理,不過,隨著朱祁鈺病倒之後,這問題就顯得有點複雜了!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大臣們就聚集在了皇宮外麵,然後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小聲的商議著。於謙沒有去跟誰打堆,他非常清楚同僚們在討論什麼。就在這幾個時辰內,更多的關於土木堡戰敗的消息傳到了京城,也傳到了大臣們的耳朵裏麵。而這其中最重要的無非是皇帝還沒有死,而且活得好好的!
這不算是好消息,對於絕大部分的大臣們來說,皇帝沒死確實不是好消息。如果皇帝死於亂軍之中,那麼剩下來的事情就要好解決得多了,太子登基,成為新的皇帝,那麼大明仍然存在,而且還可以利用皇帝戰死的事情來激勵全國軍民的鬥誌,與蒙古人打上一場大仗,一雪前恥!不過,現在皇帝沒有死,而且還成了蒙古人的俘虜,那麼問題就複雜了!
既然皇帝還沒有死,那麼就不可能立新的皇帝,太子還是太子!而且,皇帝作為大明“元首”的身份也沒有消失,如果這一點被蒙古人給利用起來的話,那麼大明不就成了蒙古的附庸國了嗎?
反正,當大臣們知道皇帝還沒有死的事情之後,立即都急了起來,這可怎麼辦?千古以來,也就隻有宋朝的皇帝做過俘虜,而現在竟然輪到大明了,這該怎麼辦呢?
不管怎麼辦,大臣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立即冊立太子,如果皇帝被蒙古人給殺了,那在新皇帝的確定上就不會鬧出什麼麻煩來。當然,冊立太子也是穩定軍心,民心的一個好辦法,這將明確的告訴所有人,大明並沒有放棄抵抗!
這就是於謙的想法,不過,讓大臣們為難的是,現在監國王爺卻病了,無法處理朝政,而孫太後又不想幹預政事。就算大臣們忙活得再多,沒有得到監國王爺的確定,那冊立太子的事情就無法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