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入停戰談判的目的是要保護其核心利益,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首先就得讓其他國家承認其大國地位。
說得簡單一些,隻有成為世界大國,美國的核心利益才有所保障。
這是一場列強間的戰爭,因此在戰爭結束之後,決定利益分配的也是列強,隻有強國才有發言權。
弱小國家,不但沒有發言權,還得任人擺布。
比如,在法國宣布投降之後,盧森堡與比利時就成為了最大受害者。按照德法達成的停火協議,不但盧森堡將以自由邦的身份並入德意誌第二帝國,比利時也將淪落為帝國保護下的三流國家。又比如,在奧匈帝國解體之後,奧地利已經以德意誌聯邦成員身份,成為了德意誌第二帝國下的自由邦。
問題是,美國是協約國成員,屬於戰敗者。
正是如此,在談判開始之後,美國一直堅持一點,即美國並不是戰敗國,而是為了全球的和平,才與軸心國集團進行停戰談判,因此美國在談判中的地位高於英法、應該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平起平坐。
顯然,這個要求非常過分。
最初兩個月,美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僵持不下,德意誌第二帝國始終認為,美國屬於戰敗國,最多隻能獲得比英法稍高的地位,不可能與帝國平起平坐,更別想在談判桌上獲得在戰場上無法獲得的利益。
隻是,首先堅持不住的不是美國,而是德意誌第二帝國。
雖然英法已經投降,而且德軍占領了整個法國,但是英國的海外領地、乃至英國本土都不在德軍控製之下。由此產生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結果,即在停戰之後,帝國國內秩序的恢複速度非常緩慢。
由此,引發了帝國民眾的嚴重不滿。
要知道,帝國是戰勝國,是這場大戰的勝利者,可是在擊敗了英法之後,帝國民眾的生活條件並沒得到改善,也就沒有獲得能夠看得到的好處。別的不說,到六月底,帝國的糧食供應都沒恢複正常。
同樣存在問題的,還有英法。
英國就不用多說了,在帝國的封鎖下,隻能按量獲取糧食,因此絕大部分英國人仍然生活在饑餓線上。
法國的問題還要嚴重一些。
雖然法國是西歐最大的產糧國,但是在投降之後,有百分之四十的糧食得輸往德意誌第二帝國,剩餘的糧食不足以養活所有法國人。有趣的是,在戰敗之前,法國一直沒有實施嚴格的糧食配給製,反而是在戰敗之後,因為要用糧食來支付戰爭賠款,才開始全麵實施配給製。
可以說,整個歐洲都處於饑餓狀態。
相反,美國卻沒有類似的問題。在整個大戰期間,美國都是資源輸出國,更是最大的糧食出口國。雖然英法戰敗,也給美國造成了一些衝擊,比如導致很多農民在一九一七年減少了耕種範圍,但是美國並不存在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甚至絕大部分美國人的生活都沒有受到影響。
拖下去,顯然對德意誌第二帝國不利。
到八月初,德意誌第二帝國終於做出讓步,承認美國並非戰敗國,但是並不承認美國在談判上享有戰勝國的待遇。
所幸的是,美國也急於獲取戰爭紅利。
前麵已經提到,因為英法戰敗,美國的糧價已經暴跌,有接近半數的農民因為在之前兩年貸款擴大耕種範圍,現在都麵臨著破產的威脅。至於美國各大銀行,也因為經濟衰退而遇到了大麻煩。
可以說,歐洲的戰後重建將是美國經濟複蘇的主要動力。
這就要求盡快在談判上取得進步,盡快解除戰爭狀態,因此美國也就必須在談判桌上做出讓步。
八月八日,美國與德意誌第二帝國達成了初步協議。在帝國承認美國非戰敗國、享受遠高於英法的地位之後,美國也承諾不再謀求與德意誌第二帝國同等的地位,隻是要求做為協約國集團主要成員參與談判。
到此,影響談判的主要因素才得以消除。
隻是,並非沒有別的問題了。
在德意誌第二帝國與美國進行磋商的時候,處境最為尷尬的不是英法,而是與英國簽署了同盟條約,又一直搖擺不定的日本。
事實上,到這個時候,日本連參戰國都不是。
雖然在六月初,日本與英國斷絕了同盟關係,隨即就向英國宣戰,但是英國已經在此之前向德意誌第二帝國投降。結果就是,在日本要求加入軸心國集團的時候,被德意誌第二帝國拒絕了。
作為非集團成員國,日本自然沒有資格加入談判。
顯然,這讓日本當局非常惱火。
七月底,日本把艦隊派往渤海灣,名義上是對付英法在中國的殘餘勢力,實際上卻是在給東北軍閥張作霖撐腰,想讓張作霖進關,把吳鐵生的部隊趕出北京,扶持一個親日的中央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