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一代權臣司馬昭突然中風猝死,享年五十四歲。這位路人皆知的野心家,雖然沒能在他的生命裏謀取得曹魏江山,但是卻為他的繼承者司馬炎,鋪墊好了所有登上帝位的道路。名存實亡的曹魏,隻差一隻手輕輕一推,便馬上跌進浩瀚的中國曆史當中。
在司馬昭死後沒過久,司馬炎便掌控了魏國所有的軍政大權。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史書記載他的頭發特別長,如果散開的話,可以一直垂到地上。而且他的手臂也特別長,立正站直後,手可以到膝蓋那裏(發委地,手過膝)。他接過了司馬昭的位置後,不像他爹司馬昭似的那麼不果斷,反正曹魏已經算是擺設了,直接搶不就完了。
於是司馬炎在他爹死後才三個月,就迫不及待的逼迫當時的魏元帝曹奐退位禪讓。畢竟曹魏也是當年曹丕篡漢,讓漢獻帝劉協退位才建立這魏國的。你們曹家人來曆不正,靠權勢上位做皇帝。現在我們司馬家功高勢大,我要是不做皇帝,沒法跟那些一直和我們司馬家混飯吃的士族貴戚交代啊。
所以說司馬炎是個實幹家,什麼晉王丞相的官爵都是虛的,那都是在皇帝的名義之下。我有這麼多權利,我還用以你的名義冊封,我自己做皇帝不是更好,這樣我還能反過來冊封你。
就這樣,司馬炎順順當當的做了皇帝,改國號為晉。雖然當了皇帝了,但司馬炎操心的事也多了。畢竟哪個開國之君,都想讓自己的國家政權穩固,四海升平,從而可以一代代的傳下去,讓自己的後世子孫,不間斷的祭祀他這個開國之君。
可是目前擺在他眼前的有兩大難題,第一個是跟隨他們司馬家建功立業但權利過大的士族貴戚,第二個是南方依舊頑強抵抗,據不投降的吳國。這個吳國畢竟算是有點根深蒂固,經營南方好幾十年,雖然國力沒有目前的晉國強大,但畢竟也不是一時間就能滅掉的主,所以對吳國隻能從長計議。
那最主要或者說眼前必須解決的,那就是第一個難題。怎麼才能壓製住這些士族貴戚呢,如果放著不管的話,那日後肯定會有第二個向他司馬炎學習的人。這套路都玩爛了,況且他司馬炎又是生長在把計謀權術發揮到極致的司馬家族裏,他怎麼可能允許這種爛大街的套路發生在他們司馬家裏。
朝廷中有一位叫荀勖的大臣看出了司馬炎的心思,於是他就對司馬炎上書說讓他封王。司馬炎聽了荀勖的決策,感覺正合自己心意。這決策在他看來,既能保住他們司馬家的江山,又可以很好的和士族貴戚建立合作關係。
隻要這國家上下都是他們司馬家的人掌握兵權,那士族貴戚就鬧不起來。況且他也是考慮了為什麼魏國能輕而易舉的被他們司馬家取代,那就是他們曹家沒有兵力強大的藩王庇護。
於是司馬炎開始大肆分封諸王,一口氣就封了二十七個王,基本上司馬家的人全部封了王。但這隻是個開始,在後來的日子裏,他又陸陸續續的封了二十多個王。
為什麼封這麼多王呢?因為司馬炎覺得雖然藩王的目的是拱衛他們司馬家的統治,但如果兵力太多就會一家獨大,這不能反其道而行啊。所以在封王的過程中,他給這些王劃分為三等,第一等藩王可以擁有五千兵力,第二等藩王可以擁有三千兵力,第三等藩王可以擁有一千兵力。這也算是封王的同時,又變相的進行了削藩。
封了這麼多王,司馬炎當然也不會虧待一直擁護他們司馬家的這些士族貴戚。然後他也不加吝嗇的賞賜了很多公侯爵位給他們,借以拉攏這些人繼續為他們司馬家賣命,真是皆大歡喜。
然後司馬炎又搞了一係列治國的舉措,刑罰上頒布了泰始律,這部律法是在漢魏的律法基礎上加以改進的。比之漢魏的律法,刑罰上寬鬆了許多。司馬炎也對這部律法比較重視,畢竟依法治國是約束國民的根本,所以他每次上朝前都要求大臣學習起個帶頭作用。
穩固了國家的社會製度,接下來要司馬炎就要冊封太子了。畢竟國家有了儲君,才能後繼有人,才能更好的穩定帝國的發展前景。可司馬炎在封太子的時候,卻為難了。他的長子叫司馬衷,這個司馬衷哪都好,能吃能喝的。但就是智商不夠用,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點弱智。司馬炎也是恨鐵不成鋼啊,想他司馬一族個個猴精猴精的,但偏偏自己這個兒子是個弱智白癡。如果立他做太子,那這晉國豈不是廢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