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司馬炎的建國之路(2 / 2)

一開始時,司馬炎是一萬個不願意讓這個白癡兒子當自己的繼承人。可奈何這司馬衷的母親是楊豔,楊豔可是司馬炎的正牌皇後,況且司馬炎非常愛他這個老婆。楊豔就跟他說:“立嫡以長不以賢是祖宗千百年來就定下的規矩,即使他再愚鈍再不知人間世事,隻要他是你的長子,你就得立他。”

司馬炎心裏肯定知道這個道理,他自己就是以長子身份繼承司馬昭爵位的。反正總要立儲,再加上他也有點怕楊豔,於是他隻能無奈先答應下來,暫時立他這個傻兒子為太子。雖然立了這個傻兒子,可他後來一直念念不忘想要廢掉這個太子。

立了太子,司馬炎的晉國也漸漸走上正規,雖然國家的外圍仍有許多潛在的威脅,但現在最主要的是讓老百姓發展生息。民富則國強啊,抓生產是硬道理。於是司馬炎開始重新規劃土地製度,禁止士族貴戚圈占土地,得首先讓老百姓有地種。種地得有牛啊,老百姓窮的連頭牛都沒有。

這個不要緊,政府有牛,司馬炎下令凡是開春耕地播種的時候,隻要是沒牛的百姓,都可以租用政府的耕牛,不過交稅的時候,租用政府耕牛的人要適當的多交一點賦稅。等於就是五五分成,你收的糧食,一半交給政府,一半你自己留著。

為了彌補因為征戰而喪失的勞動力,司馬炎還出台了新規定用以增加人口。那就是民間隻要年滿十七的女孩,必須出嫁。如果滿十七不願意嫁人的,由政府強製派人安排相親結婚。這麼一項偉大的舉措,竟然沒有流傳下來,實在是遺憾。

司馬炎自己也沒閑著,為了鼓勵老百姓生產,他親自帶領百官下地耕種。雖然隻是做做樣子,但老百姓知道這件事意義就不同了,畢竟普天下的人都要吃飯才能活下去。皇帝都來種地了,我們這些老百姓也不能閑著啊,至少種地是老本行,肯定要比皇帝強啊。

老百姓都去種地了,司馬炎也感覺自己做了件大事,這地種的多了,交上來的稅收也就多了。稅收多了,國家就有錢有糧了。希望是這樣,但現實是司馬炎發現,盡管如此,國家卻還是和以往沒多大差別。這錢和糧食都到哪裏去了?

答案是那些士族貴戚,國家掙得錢全在他們那裏,等於司馬炎辛辛苦苦種的糧食,自己沒吃到,全讓別人吃了。而且吃了就吃了,司馬炎也感覺國家現在內部也算太平了,享受一下也不要緊。但是這不是吃了就吃了的問題,而是吃一半扔一半,嚴重浪費的問題。這老百姓辛辛苦苦種一年地,不舍得吃不舍得喝的,你們倒好,奢侈浪費的實在是讓人感到心在滴血。

於是司馬炎有意要整治這些奢侈歪風,正巧這日上朝的時候,一個叫程據的太醫拿著一件全是用雉雞頭上絨毛做成的裘袍,得意洋洋的把它獻給司馬炎。本想著司馬炎看見這件華美昂貴的裘袍肯定會很開心,然後對自己大加封賞。誰想司馬炎看著這件裘袍,表情立馬陰沉下來,然後讓人當著所有大臣的麵,用火把這件裘袍燒的一幹二淨。

燒完後,司馬炎感覺還不解氣,於是他又非常氣憤的對所有人說:“以後誰再獻這種奇服異寶,我就弄死他。”

程據碰了一鼻子灰,不但沒得到封賞,還白白搭了一件價值不菲的裘袍。司馬炎也是說到做到,雖然沒有弄死程據,但還是貶了程據的官以示懲罰。

司馬炎在提倡大臣節儉的同時,自己也以身作則。他裁汰了宮裏所有的雜耍戲樂,並把自己禦府裏的所有金銀玉器拿出來賞賜給這些王公大臣,他想告訴這些大臣,我司馬炎不貪戀這些錢財,所以也希望你們像我一下。

可是希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不忍直視的。他的這些舉措根本沒能製止下麵這些大臣的驕奢淫逸,反而慢慢形成了一種風氣,那就是比誰有錢,以至於後來鬥富鬥得天昏地暗喪心病狂。

整風運動結束後,司馬炎眼下要解決的那就是就是南麵的吳國了。

要說這吳國也實在是非常堅挺,北麵從漢到魏,再從魏到晉,國名都換了三個了,可人家吳國依舊紅旗不倒。這期間蜀國都被滅了,我們大名鼎鼎的劉禪都在晉國風花雪月樂不思蜀。

司馬炎肯定不能容忍吳國的存在,畢竟國家一統是他爹司馬昭生前一直想完成的大事。而且對於晉國來說,討伐吳國最有利的條件就是,現在吳國的國主是孫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