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哲學家們對藝術的認識理論與方法之伊曼努爾·康德(1 / 3)

藝術即可傳遞的快感。

伊曼努爾·康德在三大著名“批評”之一的《判斷力批判》中提出藝術理論,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事實上“審美”這一詞被普遍運用於藝術哲學,要得益於康德在審美判斷範疇內對藝術的探討。

1、藝術獨立於個體的興趣。

2、形式為審美判斷的對象。

3、天才是藝術創造的主體。

因為康德的藝術理論建立在他對審美判斷的認識的基礎之上,而他又把審美判斷首先運用於自然,所以討論康德的藝術論必須從審美判斷開始。

涉及理論及方法有審美判斷的客觀性、藝術定義、

相關名詞解釋及說明。

1、審美判斷的客觀性。

休謨以經驗推斷為基礎提出口味判斷之所以具有客觀性,是因為對象本身具有某些能在所有人內心引發快感的屬性。

而康德則認為,感知美的事物所產生的快感並非來源於對特定興趣或欲望的滿足,它是無關私欲的,這種快感的來源存在於事物的那些隻吸引觀察者感官的特征裏。

美的事物的形式促成想象力(理解任何對象的精神能力)和知性(概念化的能力)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相互協調,事物的產生似乎就是為了我們去感知它,發現美的事物雖具有目的性,但卻從沒有實現任何實際的目的。

審美判斷的客觀有效性在於,美的事物引發的快感是一種隻要具有人類那樣感知和認識能力的生物都能體會到的快感,賦予一件事物美的屬性的做法之所以是客觀的、有效的,是因為假定所有人都能體驗到的一種主觀感受的存在。

2、藝術的定義。

康德否認休謨認為人類在審美快感方麵的共通性是憑經驗推斷總結出來的,他認為共通性的存在,是因為人類具有相同的思維結構。

他提出了美的對象和高尚的對象之間的區別,認為藝術是各種人類活動中的一種,人們自由從事的活動。

今天我們所稱的“藝術”,他稱之為“美好的藝術”,美好的藝術是審美藝術的一種,旨在通過展現對象的形式來製造快感。

因此,康德從審美判斷理論的角度來定義“藝術”:藝術作品就是那些通過形式來製造審美快感的作品,藝術作品看起來應該像自然的產物,而非人工製品。

如果觀眾注意到某件藝術品是創作者有意識用來激發快感的,那麼實際上會降低該作品激發快感的能力,既顯露又隱藏其人工製品本質的藝術品,才能真正激起我們的審美興趣。

康德所謂的“理念”,是指日常生活中無法完全體驗的一些概念。

隻有藝術,由於具備超越日常生活的品質,才為我們提供了表達理念的載體。

3.天才是藝術創作的主體。

天才天生具有一種能力,能夠創作出激發人們審美快感的作品。

“天才論”在十九世紀、尤其是浪漫主義運動時期有很強的影響力。

康德在屆時我們如何判斷藝術品時,對審美判斷做了進一步的探討。

他將作品的完美定義為作品所具有的、能刺激人們感官的特征與其目的之間的和諧統一。

在評價藝術品時,我們不僅判斷它的美,還要判斷它的完美,這一點與亞裏士多德類似,即藝術所體現的一些本質上令人反感的東西,如戰爭和疾病,我們均可以把它們稱作“美”。

康德讚同藝術的風格應該是自然主義的,強調形式是藝術品唯一與審美有關的特征。

準確的說,隻有自由創作出的作品,即按照意願在理性的基礎上創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稱為藝術。

一件事物要被完全稱作藝術品,以便和自然產品相區分,人的勞動總是要包含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