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7月,周恩來即強凋要把“使軍閥軍隊漸漸覺悟”作為共產黨政治工作任務之一。同年8月,中共中央指示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積極在四川開展軍事活動。11月,中共重慶地委作出決定,由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組成“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負責領導全川的軍事運動,廣泛開展對四川軍閥的教育爭取工作。
當年,中共成都特支書記劉願庵就擔任了劉文輝的秘密政治顧問,共產黨員李靜軒擔任了劉的秘書長。他們對劉文輝及其部屬旅長張誌和、李鐵夫、吳景伯等人都開展了工作。後來,張誌和由共產黨員洪沛介紹,並經中共川西特委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李鐵夫成為劉文輝和共產黨進行接觸的聯係人,吳景伯還曾對當時擔任“四川軍務幫辦”,的劉文輝敲警鍾說;“幫辦不革命,我們就要革幫辦的命!”促使劉文輝傾向國民革命。
麵對國共合作下的北伐大業如火如荼,劉文輝開始忐忑不安,急忙派遣代表團到武漢去活動,團長就是張誌和。代表團到達武漢後,找到了北伐軍總政治部主任鄧寅達,向他提出給劉文輝部隊國民黨革命軍番號的要求。同時劉文輝又借以張篤倫、張群的關係,與戴季陶等右派掛上了鉤,投靠了蔣介石。結果,劉文輝如願取得了國民革命軍第24軍軍長的頭銜,這時,劉願庵策動24軍副官處處長李鐵夫等,創辦了“國民書店”、“永寧書店”,又策動李鐵夫與李靜軒、鍾善輔等創辦了《革命日報》、《工友周刊》,宣傳軍事運動和黨的統戰工作,劉文輝對報刊給予經濟上支持,也從中受到一定影響。
1932年冬,劉湘在蔣介石的支持下,與鄧錫侯、田頌堯組成聯軍,向劉文輝進攻,爆發了“二劉之戰”。雙方投戰之兵力約30萬人,從成都巷戰一直打到岷江兩岸。1933年秋,劉文輝被劉湘擊敗,被趕到康定,其部之大部被劉湘吃掉。此時劉文輝剩兵不足2萬,勢單力薄,內外皆困,蔣介石又視他為眼中釘,總想伺機拔掉。素有“多寶道人”之稱的劉文輝這時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總結了失敗的教訓,找到了眾叛親離的原因,認為在策略上“不隻要化敵為友,而要恕敵求友”,在方法上要施展“多角外交”,來個廣交明友,爭取外援,借以自固。
張誌和主動牽線搭橋,勸他首先把注意力放在中國共產黨身上。他知道當今中國,隻有共產黨有力量同蔣介石抗衡,同各民主黨派和進步團體,也要拉上關係,雖然他們沒有實力,聲援聲援,也能起一定的作用。
抗日戰爭初期,中共中央為了加強統戰工作,在武漢建立了長江局,周恩來任書記。1938年10月,根據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的決議,將長江局改為南方局,仍由周恩來任書記。1939年初,南方局遷到重慶。1944年11月成立重慶工委,由王若飛任書記。
中共中央南方局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廣泛展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上至國民黨中央一級的軍政人員,下至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及各階層愛國民主人士,都是共產黨進行工作的對象。
在這個時期,共產黨利用劉文輝與蔣介石之間的矛盾,爭取他在抵抗蔣介石的法西斯獨裁統治及對日妥協投降等反動政策上,與共產黨結成統一戰線互為犄角。共產黨的領導人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都及時給他指明方向,還要同1941年3月,中共南方局又派華崗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到雅安去做劉文輝的統戰工作。但他對共產黨的態度,隻不過是“拉點關係”借以解脫困境,企圖東山再起。如他自己後來說他的“反蔣不是為了革命,而是基於個人的野心”,和中國共產黨拉關係,“也不是為了革命,而是基於個人的利害”。
1937年8月,李一氓隨中共中央特派員張曙時由延安來到四川建立共產黨與劉湘的正式關係。一天,中共地下黨員韓伯誠對張誌和說,李一氓邀你一同去延安見毛澤東主席。張誌和聽後十分高興。他早就想到延安去參加實際工作,實現自己生平的夙願。1934年他遊曆蘇聯時,親眼看到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欣欣向榮的景象,使他不能忘懷,他堅信中國一定能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社會主義。他們乘飛機到達西安,受到林伯渠的熱情接見。住了幾天,便乘坐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汽車到達延安。
張誌和到延安後,住在延安中共外交部。毛主席讓李一氓先給他一本石印有關紅軍在江西幾次反圍剿的勝利戰史。張誌和也送給毛主席一本他們“辛懇書店”翻譯的克勞塞維茨所著的《戰爭論》和一本張誌和自己所著的《現代戰爭論》。
一天傍晚,李一氓通知張誌和去見毛主席。他興奮不已,穿過寶塔山,來到毛主席住處。毛主席穿著一套灰布軍裝,梳著大分頭。高大的身軀立於窯洞前,笑吟吟的,一見麵,毛主席伸出一雙大手,張誌和大為拘束。
“伯言先生(張誌和,字伯言),蜀人不聞則已,聞則驚人。我毛澤東可是久仰你大名啦!”
“主席,不敢當,不敢當。”
“唐朝也有個你的老宗親,大詩人噦!名叫張誌和。”毛主席握住他的手,將頭發往後一甩,“他寫了《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需歸。’千古佳作!這次你來延安,也要為我們寫首好詩嘍!”周圍的人,一陣開懷大笑。張誌和頓解窘境。
主席和他對坐在茶幾的兩邊,延安艱苦,破舊的茶幾上擺有茶點,毛主席勝似親人一般和張誌和談話。張誌和向毛主席彙報了他一生經曆,特別是對“江津兵變”做了詳細的彙報。整整談了一個通宵,毛主席認真聽取了他的陳述,絲毫沒有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