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我能夠想得出的語言都顯得十分蒼白,所以,隻好抱歉地借用當年在南下官兵中傳抄的一首詩,來續寫下這一段文章,也連接起這一段情感;
媽!
咱,您的紅軍兒子
今天
回來了
咱,今天
是從大門進來的
媽!
您可還記得!
是那一個黑夜
狗在狂吠
匪徒在門上猛撞,
槍彈在屋頂呼嘯
要咱們開門
要抓去您的兒子嗬!
咱從後門溜跑了
那一霎那
您沒有哭
氣喘地塞進咱懷裏
一雙又大又牢的新鞋
您抓住兒子的胳膊
您說
兒!
再回來
從大門口進!
今天一十五年後
媽!
咱不是從大門口進來了嗎?
媽!
您好
往日
監視著咱門的城堡
今天
紅旗又在上麵飄揚
那下麵
都是
咱們的兄弟嗬!
媽!您也出來看看吧
掀開那頭上的黑首帕
抖抖身上灰塵
撕掉門檻上的蜘蛛網
從幾年禁錮著的黑屋子裏
出來呀
看看咱們的新世界嗬!
屋子外好熱鬧
咚鏘—一咚咚鏘
咚鏘——咚咚鏘
那歌唱
——東方紅
太陽升
那是咱們人民
歡迎咱們人民隊伍的秧歌隊
不是
張六狐子那一夥
迎財神會嗬
媽!
您也出來
看嗬!
那紅得像個大燈籠的太陽
綠得像氈子樣的莊稼
跳呀
大聲唱著
——金銀花
翻身花——
媽!
再沒有
張六狐子那一夥
罵您
一一“共匪”婆
再沒有什麼“鄉公所”狗腿子們
拖您去,向您要
——您的“共匪”兒子!
今天!
張六狐子那一夥呀
徹底地被打倒了
再也不得爬起來
因為
——“大陽今天從西邊出來了”
媽呀!
自從您給咱
穿上了新鞋
咱就一直走
跟著毛澤東走嗬!
三、曆史難以複原
1949年,已經那麼遙遠。當年熱血澆灌的小苗,幾經風吹雨打,已長成參天大樹;當年用槍刺開墾的荒庶,幾經冰封雪蓋,如今或禾苗茁壯,或高樓林立,一眼望不到邊。當年,指棗江山的領袖們,大多都已離我們而去;當年那躍馬揚鞭的將軍們,也都垂垂老矣。昨天那勃勃的英姿,昔日那熠熠生輝的風采,將永遠隻能在檔案館、圖書館裏,在銀幕、熒屏上,方能重見。連在南下大軍隆隆的炮聲中出世的我,都永遠不敢再談什麼年輕了,這歲月去得還不夠匆忙嗎?那往事還不夠遙遠嗎?
是人們用雙手改變了世界,也是世界改變了人們的思維與情感。永遠聽不到了,那海峽兩岸遠程大炮的轟鳴,耳邊是親人們一聲高似一聲,一聲急切一聲地呼喚;永遠看不見了,同為炎黃子孫,卻刀光劍影,十年,百年,千年,世代相殘;君不見;56個民族12億同胞,誰心中不似桂林山水一片?
毛澤東,林彪,蔣介石,白崇禧,程潛,陳明仁……
一排曆史的身影,聳立在我的麵前,像一座座連連綿綿、卻永遠不會重疊、也無法再相互靠攏的山巒;一串曆史的名字,忽近忽遠,一會兒滾滾而來,一會兒又滾滾而去,給我激動、興奮,也讓我時常感到困惑和茫然。
長沙起義,衡寶激戰……
好似一望無際的海麵,駐足岸邊,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渺小得和大海上任何一朵浪花相比,都令我感到自慚。高山不能尺度,海水不能鬥量,更何況,我案上攤開的格子紙比鬥要窄,我手中的墨水筆,比尺還短。曆史難以複原……
淩晨,那一趟軍列
1969年4月15日淩晨5時,一輛軍列停在了株洲車站。從此,我便開始了和三湘四水的緣份。
當時,我並不是一個新兵。因為一個多月前,在粵北山區小城的新兵連,老指導員就對我說過,戰爭年代那時候,早到連隊三天就是老兵。現在雖不是戰爭年代了,可也和戰爭年代差不了多少。因為,指導員給我說那話時,正是兄弟部隊在珍寶島痛打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烏龜殼,戰爭氣氛從祖國的北大門一直籠罩到南大門。連老百姓都天天在喊要準備打仗,我們當兵的,還有什麼好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