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曆史難以複原(3)(3 / 3)

仗終於沒有打起來,或者說是沒有打到湖南。但不打仗並不等於當兵的沒有什麼事可幹。我守過總機,我架過電線,我站過崗,我還代理過連隊的給養員,每天的任務是騎自行車上街買菜。非常遺憾的是,我所在的師是地方部隊,省裏幾乎所有黨政軍首腦機關,廣播電台、國家銀行、國防工廠及重要倉庫、主要的鐵路橋梁和隧道、省內大的監獄及大的國營勞改農場等等,都是由我們師來負責警衛的。這些工作很重要,也很光榮,但因為不是野戰軍,覺得還光榮得不夠。那時候老有野戰軍的幹部調到我們地方部隊來,我們部隊也老有幹部調到軍分區、武裝部去。這就給我一個很深刻的印象:地方部隊比軍分區、武裝部高一等,野戰軍比地方部隊又高一等。當時,在省內是有一個野戰軍,那就是47軍。不知道別人有沒有這種心理,我在好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這樣的:不管是住哪裏,隻要碰到人家也是當兵的,而且是47軍的,我很自然產生一種低人一頭的自卑。

是年秋天,從全師通信分隊選出8個當年入伍的新兵,參加47軍的通信集訓隊。我是8人之一,自然是很覺榮幸,而且出發前,團以及師通信部門的領導,再三指示我們,要虛心向野戰軍老大哥學習。集訓隊有100多人,集訓地點在粵北大山溝裏。事實上,我們8個人在集訓隊不僅沒有被歧視過,而且有時還讓我產生一點優越感。因為我們是“友軍”;照顧友軍是部隊的光榮傳統之一。雖然是學習一樣的學習,訓練一樣的訓練,但像休息時間出公差和夜間起來站崗這樣的事,卻很少輪到我們頭上。從此打消了我心理上的自卑。一個月的集訓生活,讓我了解到野戰部隊比地方部隊的那種幾倍的緊張和辛苦。就說這次訓練,盡管是處在“突出政治”的年代,那訓練方法和訓練強度,幾乎是要把人往死裏整。這又使我得出一個新的認識:野戰軍有好名譽,但不好幹。同時,我還知道了,47軍就是東北野戰軍的第10縱隊,著名的黑山阻擊戰就是這個軍打的,從而使我第一次對四野的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並產生了興趣。

第二年,“我們有了自己的野戰軍”。這話聽起來有點可笑;但當時大家都是這麼說的。原因是在洞庭湖區新組建了兩個師:145師和146師。有人說,新組建的這兩個師加上我們這個師,很快要恢複49軍的番號。後來,我有幸參加省軍區的通訊報道學習班,並且去湖區的兩個野戰師生活了一個月。其中145師在大通湖農場,146師在西洞庭湖農場。兩個師都在搞生產。再往後幾年,兩個師逐步逐步又解散了,49軍也沒有能恢複起來。有一種說法是,組建這兩個師,是林彪陰謀篡黨奪權的一個組成部分。當時在全軍新組建的也遠不止這兩個師,但都是四野下邊部隊的老番號。另有一種說法是,49軍在抗美援朝時被美軍給殲滅了,軍旗還在美國國防部,按國際慣例是不允許再使用這個番號的了。還有人說,當時就是成立49軍,也沒有我們師什麼事,因為147師也已是在別的地方組建了的,我們地方部隊永遠都是地方部隊,想升格為野戰軍是不可能的,就是爆發世界大戰也是這樣,那些守護目標的安全更要有人來負責。其實這些,我已經不太感興趣了,因為我確實不再是什麼新兵。

就在我準備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天晚上去拜訪當年在青樹坪失利戰中立了大功,並被寫進49軍軍史的白忠耀同誌。他當時是145師433團5連連長,前幾年因健康原因從55軍軍長的職位上退下來休息的。從白軍長那裏我才知道,49軍在廣西撤銷了軍的建製,軍部上調軍委空軍,部隊一部分轉為了地方部隊,一部分部隊編在了55軍建製內。至於所謂49軍軍旗在美國國防部的說法,純屬子虛烏有。說起55軍,不少人都知道第一任軍長即是陳明仁將軍。但人們並不一定知道55軍裏麵並沒有長沙起義的官兵。長沙起義部隊改編的21兵團,在1950年參加荊江分洪去了。據說當時讓陳明仁由兵團司令改任55軍軍長,大為不快,是周恩來親自對他說,55軍是四野的主力部隊合編的,把這樣一個軍交給他帶,完全是對他的一種信任,陳明仁這才沒什麼說的了。白軍長還給我講了這麼一件事。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作戰中,55軍在攻打越南重鎮諒山時,取得了震驚世界的戰績。後來在南寧的一次慶功會上,廣西區一位領導同誌,對當時任55軍副軍長的白忠耀說:別看你們這個陳明仁帶過來的國民黨老部隊,還真能打呀,白軍長聽他這麼一說,臉色大變:不知道曆史就不要胡說!當那位領導同誌明白自己失言以後,趕緊道歉:孤陋寡聞,孤陋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