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淘讀綴散劄(12)(1 / 3)

或許恰恰因為在南京生活得太久,眷到南京的底蘊內蓁太多,總也覺不出南京的好一一當然也決不是說南京不好,隻是覺得南京這樣的城市,完全可以保存和建設得比現狀更好;弄成現在這模樣,惋惜與遺憾的地方未免太多。外地的朋友來,陪著他們逛個一天半天,聽到的總是讚歎不已,悔不生為南京人似的;我雖出於禮節隨聲附和著,心裏其實是疑惑的,為他們的不能由表及裏、去偽存真而感慨,更為南京不能以更美好更豐富的形象¥人而感慨。也曾有過這樣的衝動,很想把自己的意見貢獻給他們,但又顧慮不是三句兩句話能說得清楚的;況且人家乘興而來,隻是想領略一下江南的風光,或者放鬆一下緊張的身心,並不是來同你作沉重的文化討論。結果就總是把那些話題重新咽回自己的心裏。

感謝上海古籍出版社為我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使我有可能將半個世紀來對南京的閱讀,做一個較係統的清理,從零碎浮麵的觀感升華為較為理性的思考。

不過這仍然是我個人的4‘讀後感”,並不是對南京的曆史文化做全麵的係統的清理,更不是全麵的評判,那至少不是我這樣的個人所能承擔得起的。事實上,有些問題如果放在更大的範疇內討論,答案可能會更清晰也更準確些,然而那巳經不是這一本書的原旨了。惟願我的思考能夠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多的人,特別是南京人一一熱愛南京的人,睜開眼睛看自己的故鄉、看自己生活於其中的域市如果大家都能坦蕩地貢獻出自已的觀察與思考,如果南京的主政者也能坦蕩地對待大家的觀察與思考,對於南京城市文化的未來發展,想必將大有裨益。

湊巧的是,就在醞釀這一套書的同時,我所供職的《東方文化周刊》轉移主管單位,使我得以脫出那一份苦差,回江蘇省作家協會工作,能夠有時間寫一點自己想寫的東西。這本書中的大部份文章,就是在離職就職間的三四個月中完成了初稿,當然這樣的文章,不但要動用自己的長期積累,而且最好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裏慢慢醞釀,慢慢寫出,慢慢磨改,到得“火氣”盡褪,則會更有韻味,也更耐咀嚼急就章就難免露出見識、學養和心性諸方麵的不足,更可能出現某些疏漏或訛誤。凡此種種,我期待著讀者的批評指教。

(《家住六朝煙水間》:上海古軸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淘書隨錄》自序

這一本名為《淘書隨錄》的小冊子,並不完全是淘書的記錄,更多的仍然是讀書的心得。當然就廣義說,“淘”也包涵著“讀”的成份,淘是為了讀,不讀無以言淘。

把自己的淘書經曆寫下來,是需要有些勇氣的。遠的不說,本世紀以來諸位前輩的訪書記,就已樹立了太高的標尺;無論所淘得的版本還是淘書者的學識,都讓我們生望洋興歎之感6我會動起這個念頭,首先要感謝齊魯書社周晶先生的鼓勵,他在一九九八年籌備出版《藏書家》叢刊時,希望能有當代的淘書實錄,使我不揣淺陋,著手來寫這“書海披沙”的文字。第一篇《姑蘇書緣》問世,居然引起了不少書友的興趣,所以又為他續寫了《西安訪書記》。後來與朋友們籌辦《開卷》,我摘抄出今年上半年的《淘書劄記》,是拋磚引玉的意思,竟也受到書友們的鼓勵;所以現在江蘇教育出版社有意出版《開卷文庫》,我遂壯起膽子,補寫數則,將此類文章彙為一輯。

《淘書十年》的“十年”,是一個約數;十餘年間淘書所走過的地方,自然也不止這裏所述的幾處。我想此類文章的要旨,並不在於我個人何時何地淘得了一些什麼樣的書,而在於中國文化人的一個好傳統,就是“以一代之文存一代之事”。前輩學者筆下的書人書事,固然令我們欣羨不已,但決不應該成為我們望而卻步的理由。“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機緣,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任務。所以我盡可能如實地記錄下自己淘書時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對於當代書友,或可作為他們淘書時的一個參照係數;對於後代書人,或可成為他們研究我們這個時代社會文化的一種原始材料。這該是文化人對社會應做的奉獻,也是文化人與社會必要的溝通。作此剖白,更包含著一種期望,就是能有更多的讀書人愛書人參與這左右之間與前後之間的溝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