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淘讀綴散劄(12)(2 / 3)

去冬今春,因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撰寫城市文化隨筆集《家住六朝煙水間》,較為係統地讀了一批南京的地方文獻資料,其間有味同嚼蠟、同白水的,也有味如醍醐、如橄欖的誠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待那本書六月底交了槁,總覺得還有些未盡之言,陸續記下在這裏,成為本書的第二輯《金陵一頁》。

說到關於南京的文人筆記,最有名的大約莫過於《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所描述的六朝人物,頗為後世的文化人所向往;

許多人的了解六朝南京,也多借助於此書。

然而,被作為六朝士人風習標本的《世說新語》

的可靠性是值得懷疑的。明人何良俊《語林》

中就已指出,此書的記事擇官“以玄虛簡遠為宗旨,失之偏頗,範圍亦狹”一一就算它說的是真話吧,也決不會是完整的真話。可是因為六朝時期的南京城在隋初被破壞殆盡,後人的了解六朝,隻能依賴於紙上的記載;至於紙上的記載很可能是當時和後世的文人,依據自己的偏愛僻好對史實進行剪裁甚至偽造的結果,則很少有人深究一一尤其是在剪裁得“正合我心”的情況下。

換句話說,為後世文人所極力讚許的“六朝文化”,既然已經被從城市的現實載體上剝離抽象出來,幾乎可以肯定帶有相當濃厚的虛幻色彩;而南京人引以自豪的“六朝煙水氣”,也很可能出於某些文人有意無意地杜撰,甚或隻不過是《世說新語》的幻影罷了。現當代被譽為“城市山林”的南京,是以明初建都時修造的南京城為基礎的。因此說現當代的南京文化是從明代以來逐漸形成的,也許更具有實實在在的意義。

我重視明以後文化人關於南京的記錄。從那些書頁裏,隱隱約約還能看出當代南京的身影,看到這個巨人踏著時光走近前來的足跡;這些才真正有助於我們對今曰南京現狀的認識,和對明日南京去向的思考。

《舊書新品》和《新書漫話》二輯,基本上是近一年間讀書偶得的彙集。自1999年尾有幸脫離《東方文化周刊》的繁重編務,才有時間也有心緒讀一點書,寫一點書話。當然,讀書與寫書話是兩碼事。淘書可以有目的性,讀書是不能有功利心的,為寫書話而讀書,其結果必然是書話寫不好,書更讀不好。不乏這祥的書,讀來饒有趣味,頗有收益,但讀後未必就能寫出點什麼;也不乏這樣的時候,讀著這一本書,卻忽然想到另一本書是有“話”可寫的。書話是書與我的一種恰到好處的精神碰撞激發出的思想火花,很有點“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如果一定要解釋,那或許就是一一書有足夠的分量打動我,我有足夠的力量駕馭書《

從這個意義上說,書話不但是書的鏡子,也該是書話作者的鏡子。作者被什麼樣的書所打動,被書中的哪一種成份所打動,他“駕馭”書的功力是深軍抑或淺薄,他審美的境界是崇高抑或鄙陋,在書話中都將無以遮飾。

所以,寫好書話作品,不僅需要文化上的修養,更需要精神上的修為。

我盡我最大的努力。

(C淘書隨錄》:江蘇教育出版社2W)1年B月版)

《金陵舊事》引言

一個讀書的人,大約不會沒讀過選本一一放寬了說,從小學到中學的語文課本,就都是選本。讀一種好的選本,有時候都不感覺到它是選本,書中的文章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似乎原本就是為了結構成這一本書而寫的6讀到不好的選本,心裏不由得就會犯嘀咕:這人編這樣一本書,究竟是想表達什麼呢?究竟是想為讀者提供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