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專權的危害不言而喻,凡事都有其兩麵性,權利的集中會使得辦事效率加快。
衝著王振的名號,各路官員拚命巴結,居然真的在兩日內被他集結了二十萬大軍。
這二十萬大軍雖然是大明精銳,可正如於謙所言,將士久疏戰陣,惡習積重。更可怕的是後勤,大軍未至,糧草先行,可這二十萬大軍的糧草根本就沒著落。
朱祁鎮又是個沒主見的家夥,王振什麼他就信什麼。
私下裏,王振還和瓦剌的也先進行著一些不可告人的勾當。王振竟然將軍備庫中大量的弓箭賣給瓦剌,換取的是也先給他的馬匹。
而隻有王振自己知道,坐在司禮監這個位置上有多難受。別人看來是他風光無限,群臣也爭相巴結,實則其中的苦楚隻有他自己知道。
王振的兩個侄子王林和王山本想依附這個叔叔盡享富貴,可他倆看到王振越玩越大,心中不免驚懼起來。
王山悄聲道:“叔父,這棋下的太險,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啊。”
王林也跟著道:“是啊叔父,打仗之事非同可、萬一有什麼意外,會惹得全下人群起而攻之啊。”
王振歎了口氣:“我又何嚐不知,你真以為北上出征是咱家的主意?我不過是替萬歲爺出他想又不敢的話罷了。此次北征,得勝則是萬歲之功。敗,則是我王振一人之過。”
其實曆史上的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負有很大責任的。隨著現代人對明代曆史的不斷深入研究,均確定明代宦官僅僅是秉承皇帝意誌的代言人,本身並沒有足以左右皇帝的權柄,強如黨羽滿朝的九千歲魏忠賢,也僅僅是崇禎帝這麼一個剛登基的新君就輕鬆拿下。因此土木堡之戰的真正罪魁禍首,同樣應當是皇帝朱祁鎮無疑,而王振公公很大程度上隻是為他的進退失措、指揮不當背鍋罷了。
鑒於對大唐宦官專權的弊端,太祖朱元璋采取一係列極端措施避免出現這種局麵。所以有明一朝,宦官權利雖然膨脹,可實則他們並沒有唐朝宦官那種軍權政權一把抓的勢力。他們更多的時候,是做皇帝的代言人,帝王的背鍋俠。
北征瓦剌,明麵上看似是王振一手操辦,實際上是秉承朱祁鎮意誌罷了。
以至於後來朱祁鎮晚年複辟,竟然又給死後的王振修碑立廟,恢複名譽。這一切的一切都顯示,王振更多的時候做了一個背鍋俠。
當然,並不是王振無過。土木堡之禍,王振的指揮失策與臨陣慌亂更是其主要原因。但歸根結底,倉促北征是朱祁鎮的意思。王振不過是揣測上意,替皇帝出來做出來罷了。
倉局而就的大軍很快開拔,此時不過距明成祖朱棣去世僅僅二十五年。這二十五年來士兵不識戰事,軍備鬆弛,哪有什麼戰鬥力。
與英宗和王振同行的還有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及內閣大學士曹鼐、張益等100多名文武官員,但英宗不讓他們參預軍政事務,把一切軍政大權都交給王振一人專斷。
此次出征準備倉促,組織不當,大軍出發不久,軍內自相驚亂,未到大同,軍中已經乏糧。不斷有人死亡,僵屍鋪滿了道路。再加上連日風雨,人情洶洶,還未到達前線,軍心已經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