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司馬光與《資治通鑒》(1 / 1)

司馬光(1019~1086)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宋代宰相,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

司馬光主持編寫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分為294卷,共300多萬字。這部書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學術價值很高,在我國的史學界占有重要的地位。

司馬光的家教

司馬光的父親司馬池是一位胸懷大誌的知識分子,他專心讀書,銳意進取,常以做學問的認真態度和質樸的做法來待人處世。司馬光的母親聶氏也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性。司馬光誕生在這個書香門第之中,在嚴父慈母的影響和教育下,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代。

司馬光6歲開始讀書,剛開始的時候,他對所學的東西不能理解,總是記不住老師講的東西,往往是同學們都背會了,他還沒背出來。父親知道了,就告訴他:讀書不能隻是機械地背誦,還要勤於思考,弄懂意思,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於是,下課了,每當別的同學做遊戲時,司馬光卻不和大家一起玩,而是一個人找個清靜的地方苦苦攻讀,直到把書背得滾瓜爛熟為止。很快,他的學業就有了進步,對學習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厚。稍稍大一點的時候,他開始學習《左氏春秋》,常常是書不離手,句不離口,剛聽完老師的課,他就能夠明白書的大意,然後講給家裏的人聽。漸漸地,他被這本書迷住了,常常因為學習而忘了吃飯和睡覺。

司馬光的父母不僅關心他的學業,而且還十分注重培養他的優秀品質。有一次,司馬光想吃青核桃,姐姐替他剝皮,卻怎麼也剝不開。姐姐走後,一個女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裏燙了一下,皮就很容易剝了下來。姐姐回來一看,便問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這個過程恰巧被父親看到了,見他撒謊,就嚴厲地訓斥他:“事實是怎樣就應該怎樣,從小就撒謊的孩子將來一定不會有什麼出息!”司馬光慚愧地低下了頭。這件事雖然很小,但卻給司馬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做學問,他總是十分誠實,不敢有半點虛假。

《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是司馬光負責編寫的、專供皇帝閱覽的一部曆史書。它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記敘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曆史。全書分為294卷,300多萬字。這部書取材廣泛,資料豐富,內容翔實可信,為曆代史學家所推崇,也為統治階級提供了治理國家的借鑒。

《資治通鑒》的文字簡明扼要,文筆生動流暢,質樸精練,富於文學意味。不僅可以作為曆史著作閱讀,有些篇章也可當做文學作品來欣賞。

司馬光編寫這部曆史巨著的態度十分認真,他不但請來許多史學和文學的名家如範祖禹、劉恕、劉斂當助手,還要自己的兒子司馬康也參加這項工作。當他看到兒子翻閱資料時用指甲抓書頁時,非常生氣,認真地傳授了他愛護書籍的經驗與方法:讀書前,先要把書桌擦幹淨,墊上桌布;讀書時,要坐得端端正正;翻書頁時,要先用右手《資治通鑒》書影拇指的側麵把書頁的邊緣托起,再用食指輕輕蓋住以揭開一頁。他告誡兒子說:“做生意的人要多積蓄一些本錢,讀書人就應該好好愛護書籍。”

司馬光在編修《資治通鑒》的過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身體不好,可是他還堅持抱病工作,親戚朋友們勸他多休息,他卻回答說:“先王曾經說過,生和死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他的這種置生死於不顧的態度讓大家深受感動。

為了編寫這部書,司馬光常常廢寢忘食,有時到了吃飯的時候也不知道,家裏人隻好將飯送到書局,還要幾次催他才吃。他每天修改的稿子有一丈多長,而且上邊沒有一個草字。書局的房子低矮窄小,夏天悶熱難當,司馬光灑下的汗珠常常把書稿都浸濕了。後來,他請匠人在書房裏挖了一個大深坑,砌上磚,修成一間“地下室”,他就在這個地下室裏專心致誌地埋頭編書。他對史料的考核也極其認真,追根尋源,反複推敲,不斷修改。就這樣,司馬光辛苦了19年,終於編成了《資治通鑒》。這部書編成後,光是司馬光存放沒有用的殘稿就堆滿了兩間屋子,可見他為這本書付出了多麼艱辛的勞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