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沈括與《夢溪筆談》(1 / 1)

沈括(1031~1095)沈括(1031~1095),字存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還善於做文章,對音樂、醫藥、卜算等也無所不精。沈括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麵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中的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在母親的指導下,他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江蘇、四川和京城開封等地遊曆,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了解,增長了不少見識。

沈括33歲時中了進士,被任命擔任負責觀測天象、製定曆法的官職。他用自己製定的《奉元曆》代替舊曆,提出用《十二氣曆》代替農曆。《十二氣曆》比現在世界通用的公曆——格裏高利曆還要合理,可惜沒有被采納。

沈括在物理學方麵建樹很多。他通過實驗找到了使用指南針的辦法,使指針總是精確地指向南方,這是世界上關於如何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此後,他在用指南針定向時,發現磁針常向東偏,不指正南,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這比歐洲人要早400年。他對凹麵鏡成像和小孔成像的說明,以及對聲音振動的實驗,都處在世界領先地位。

沈括在地質學方麵也有不少貢獻。他到浙江東部地區考察,指出雁蕩山群峰是經過千萬年流水的衝刷而成。他經過太行山麓,見山壁中間有一條由卵石螺殼組成的堆積層,斷定這裏是古時的海邊,並推論出“大陸都是由混濁泥沙衝積形成”的。這些獨到的見解,與現代科學結論有許多相通之處。

沈括在化學方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延州做官的時候,曾經考察過石油的礦藏和用途,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的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在後世一定會有大的用途”,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

《夢溪筆談》書影沈括晚年居住在江蘇鎮江的夢溪園,專門從事著述,為後人留下了一部26卷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這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果的資料庫,像活字印刷、磁針裝置四法、水法煉鋼等重要成果,就是由這本書記錄流傳下來的。

《夢溪筆談》是一部筆記體裁的文集。全書共有600多條,關於科學技術的條目占三分之一以上。內容涉及數學、天文、曆法、地理、地質、氣象、物理、化學、冶金、兵器、水利、建築、動植物、醫藥等許多領域,是中國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