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7歲開始讀書,10歲就能寫文章。他曾經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中同榜進士,世稱“三蘇”。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詩人、詞人和散文家,他的詩歌有2700多首,詞有340多首。他在書法和繪畫方麵也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獨創的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泛,敢於反映現實生活;他的詞開拓了新的境界,豪放中透著婉約;他的散文揮灑自如,寫景和抒情都十分自然,故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蘇東坡的詩

北宋初年,文壇上仍然沿襲著晚唐和五代時期的頹廢纖麗的風氣。許多官僚和文人都喜歡吟唱一些內容浮華的詩文。而蘇軾的詩歌創作掃蕩了這種習氣,給宋詩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宋詩的獨特麵貌。

蘇軾的詩現存有2700多首,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有一些詩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並諷刺了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還有一些詩篇抒寫了建功立業的遠大抱負,描繪了祖國的壯麗河山,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特色。他的一些小詩還很富有哲理,常常是通過形象的描述,把自己對客觀事物的某種獨特的感受和獨特的發現表達出來。例如《題西林壁》這首詩: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麵目,

隻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蘇軾在遊覽廬山後的感受,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告訴了我們為人處世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麵性,所以我們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在這首哲理詩中,蘇軾不是單純地發表自己的觀點,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蘇東坡的詞

北宋初期,詞還是一種新興的文學體裁,因此,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它的地位仍不及有著悠久傳統的詩賦那麼重要。此外,詞的形式、內容和語言,雖然有了一些突破,但多數作品的風格仍然過於柔和。蘇東坡創作的詞有力地扭轉了這種風氣,大力開拓了詞的意境和表現方法,為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麵。

蘇東坡對詞的貢獻遠遠超過以前的詞人。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擴大了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例如遊曆、惜別、登臨以及山河風貌、田園風光、哲理探討等等,幾乎無所不寫。他摧毀了詞原來所具有的那種狹隘的風氣,為詞的發展開拓出廣闊的天地,並且在形式、語言、音律等各方麵進行了新的嚐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蘇東坡的詞風豪邁奔放,筆力雄健,清新自然。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中著名的一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從題材上看,《念奴嬌·赤壁懷古》描寫的是古戰場的情形,表現了作者對古代英雄豪傑的憑吊。

從主題上看,《念奴嬌·赤壁懷古》反映了作者建功立業、實現抱負的豪情壯誌。作者拿周瑜和自己作比,表露了自己不遇明主、壯誌難酬的情感,發出了人生易老、應當早建功業的感慨。

從表現手法上看,《念奴嬌·赤壁懷古》采用概括和抒情的方式,展現的是宏偉的古戰場的畫卷,抒發的是豪放的感情,開頭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便將整個詞的豪放氣勢表達了出來;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更壯大了整首詞的宏偉氣勢,展現了一幅壯偉的畫麵。

從語言上來看,《念奴嬌·赤壁懷古》表現的是崇高壯美的景象,讀起來豪氣幹雲,壯麗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塑像在蘇東坡以前,詞的風格大部分以婉約類為主,而提倡“新意”和“豪放”是蘇東坡詞的主要特征。他在詞史上的另一貢獻是使詞擺脫了音樂的附屬地位,把詞發展成了獨立的抒情文學形式,所以說蘇東坡對宋詞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蘇東坡還是著名的書法家,他同當時另三位書法大師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他有許多書法作品,如《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等都很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