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文辭優美,內容曲折,曆來都受到人們的喜愛,被稱為“雜劇第一”、“北曲之冠”,在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戲曲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國古代戲曲發展的高峰之一。
散曲是元代時期北方出現的新詩體,它同詩和詞一樣,都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一種重要的形式。散曲分為小令和套數,小令的形式短小,自由活潑,通常以一支曲子為一首;而由兩首以上的曲子組成的就是套數,套數又叫套曲和大令,它的形式多樣,表現力豐富。
馬致遠是元代散曲產量最多的一個作家,他的小令有115支,套數有20套左右。他的散曲內容比較廣泛,有的是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有的是對自然景物的刻畫。馬致遠晚年時退隱田園,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間友”的生活,他這一時期的作品反映出對世俗紅塵和功名利祿的不屑,以及對歸隱生活的讚頌。
《天淨沙·秋思》是馬致遠散曲中的一篇代表作: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一開始的3句隻有18個字,共描述了9種景物,有藤、樹、鴉、橋、水、人家、古道、風、馬,這些景物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詞語的連接,但卻一點都不顯得零亂,這是因為作者精心選景而又精心布景的緣故——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連烏鴉也是一身暮氣,排列在一起;小橋下麵流水潺潺,呈現出清冷的氛圍。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能引起人的旅途相思的景物,這些內容合在一起,為下文“斷腸人在天涯”預先作了鋪墊。昏鴉還知道投樹棲息,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騎著瘦馬的遊子卻隻能在西風古道上孤獨地一個人奔波,使人產生了一種無盡的遲暮蒼涼的心緒。
《天淨沙·秋思》的語言和諧,畫麵色彩鮮明,既有詩的意境,又有畫的形象,情景交融,自然流暢。馬致遠的作品不僅擴大了曲的題材內容,而且還提升了曲的意境,所以人們稱他為“曲狀元”,讚揚他對散曲所作的貢獻。
關漢卿(約生於金末,卒於元),號已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曲作家中最傑出的代表,“元曲四大家”之一。共創作雜劇60餘種,其中有《竇娥冤》、《救風塵》、《拜月亭》、《調風月》、《單刀會》、《蝴蝶夢》等18種,還有一部分散曲。現存套曲10多套,小令50餘首。
關漢卿的作品題材十分廣泛,內容大多是反映社會現實,反對戰爭,向往和平、民主、自由,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著重表現人民,特別是下層婦女的苦難遭遇和反抗精神,塑造了竇娥、趙盼兒、譚記兒等一批典型婦女的形象。
《竇娥冤》是關漢卿的著名代表作,曾在國內外產生過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958年,關漢卿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在中華文明史和世界文學藝術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王實甫(生卒年不詳),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著名的元雜劇作家。他的作品如今僅剩《西廂記》、《破窯記》和《麗春園》等13種。他還寫過散曲,可惜流傳下來隻有1首小令和3種套曲了。
《西廂記》原名《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共5本,是王實甫的代表作,也是元代雜劇中最著名的喜劇,在元代和明代就為人推崇,被稱為“雜劇之冠”。
馬致遠(約1251~1321以後),號東籬,字千裏,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戲曲家和散曲作家。著有雜劇15種,《漢宮秋》、《青衫淚》等是他的代表作。馬致遠的散曲現存有120多首,《天淨沙·秋思》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