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把竇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場去處斬。竇娥眼看沒有申冤的地方,她滿腔悲憤地咒罵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
臨刑的時候,她又向天發出三樁誓願:一是刀過頭落,一腔熱血全部濺在白練上;二要天降大雪,遮蓋她的屍體;三要讓楚州大旱三年。
結果,竇娥的誓願居然感動了天地,她的頭落下時,鮮血真的噴在了白練上;當時正是六月大伏天氣,可竇娥被殺之後,霎時天昏地暗,大雪紛飛;接下來,楚州地方果然大旱了三年。這三個願望奇跡般地一一實現,表明竇娥證明了自己深沉的冤屈和滿腔的悲憤,同時也是對正義得不到伸張的現實社會提出了強烈的控訴。
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做了官,竇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殺人凶手張驢兒被處以死刑,知府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關漢卿在《竇娥冤》裏,成功地塑造了竇娥這個不屈不撓地與黑暗勢力抗爭的婦女的形象,揭露了封建製度的殘酷,體現了被壓迫、被奴役的人民的反抗精神,具有深刻的藝術感染力,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讚賞。《竇娥冤》是我國元代雜劇中最珍貴的藝術精品,關漢卿也是被人們傳頌的著名戲劇家。
《西廂記》描寫的是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張生是一個書生,在進京趕考的途中,投宿在普救寺,正巧遇上了去世的相國的女兒崔鶯鶯。當時崔鶯鶯和母親以及丫環紅娘隨父親的靈柩回鄉,也住在普救寺。張生和崔鶯鶯彼此一見鍾情。夜裏鶯鶯燒香時,兩人隔牆吟詩,互訴衷曲,都對對方有了好感。
正在這時,忽然傳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有個叫孫飛虎的叛賊帶領5000士兵,圍住了普救寺,揚言要搶走崔鶯鶯,還說如果不答應,就要殺光全寺的人。鶯鶯一聽,哭著要上吊自殺,母女二人摟著大哭。這時,寺院的長老召集大家商議對策,要大家想些辦法,張生對長老說:“我有一個退兵的計策。”長老就把張生帶去見崔鶯鶯的母親。老夫人說:“誰有退兵的本事,我就把小女嫁給他。”
張生寫信給自己的好朋友白馬將軍杜雄,請他來幫忙。杜雄是鎮守蒲關的將領,手下有10萬士兵,對付叛賊綽綽有餘。他收到信後,知道孫飛虎包圍了普救寺,就親自率領三軍,直往普救寺而去。孫飛虎的部下聽到杜雄帶兵來了,都丟盔棄甲,很快就投降了。普救寺的危險解除後,張生心裏很高興,心想這回可以和鶯鶯在一起了。
誰知老夫人變了卦,原來她並不喜歡張生。她對張生說女兒早已許配給別人了,不能嫁給張生。張生聽後心灰意冷,從此臥病不起。
鶯鶯的丫環紅娘是個聰明伶俐、善解人意的姑娘,她知道鶯鶯和張生互相愛慕,於是出於正義和同情,違反了老夫人的意願,暗中撮合他們,支持張生和鶯鶯兩個人偷偷地幽會。
可是,過了不久,老夫人就知道了這件事,百般地拷問紅娘,但最後在紅娘的伶牙俐齒的勸說下,為了顧全體麵,隻好同意了婚事。
然而老夫人又提出要求,她借口崔家門第高,而張生隻是個窮書生,就對他說:“我們家從來不招平民女婿,你若是不能考中個一官半職,休想和我的女兒成親。”於是張生隻得從命,與鶯鶯在長亭相別,進京趕考。最後張生考上了狀元,終於和鶯鶯結成了夫妻。
在《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一見鍾情,卻受到了老夫人的百般阻撓,最後,在丫環紅娘的幫助下,經過一番鬥爭,兩個人才終成眷屬。作品表達了男女青年要求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願望,表現出反對封建禮教的主題,在當時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