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1140~1207)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他曾經參加過抗金義軍,並創建過飛虎軍,帶領軍隊進行抗金活動,被尊為“飛虎將軍”。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並沒有被采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所以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大詞人,他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他的詞有629首,是宋代寫詞數量最多的人。他的詞作題材廣泛,風格多樣,以慷慨悲壯的愛國情感為主調,主要是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詞的風格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等。

飛虎將軍出世

辛棄疾出生於一個世代做官的家庭。在他出生前的13年,北宋遭遇了最慘痛的靖康之難,中原淪於金人的統治之下,辛棄疾的家鄉也被占領了,因此,他從小就目睹了金人的殘暴。家鄉人民遭受的苦難在他的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辛棄疾很小就立下收複中原的雄心壯誌。

辛棄疾雕像辛棄疾長大後,曾組織了2000多人的軍隊抗擊金軍。後來他聽說了一個名叫耿京的農民起義領袖手下的人很多,力量也很大,就帶著隊伍投奔他。這一天,耿京正在休息,有人來報說有一個年輕人要求入夥,耿京忙請進來一看,啊,竟是一個白麵書生!於是並沒有把辛棄疾放在眼裏,隻留他做了個書記官。可辛棄疾以抗金大業為重,並不在意這些,沒多久就提了很多建議,又說服耿京整編了軍隊,並親自帶兵演練陣法。於是很快得到了耿京的信任,把他看做左膀右臂。

軍隊強大後,他們就開始和金軍對抗,一連讓金軍吃了幾次敗仗,辛棄疾的名聲也漸漸傳開了。為了更好地打擊金軍,他又建議耿京和朝廷取得聯係,以壯大起義軍的實力。

耿京認為辛棄疾說得很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意見,派辛棄疾作代表,到建康去見宋高宗。宋高宗聽說山東起義軍派人來歸附,十分高興,當天就在行官裏召見了他們,並且任命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還封了辛棄疾一個官銜。

後來,辛棄疾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在任職期間,他采取積極的措施,招集流亡人民,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汙豪強,注意安定民生。在此期間,他寫了不少詞,他的詞以豪放著稱,抒發了自己報國的思想。

辛棄疾還在湖南建立了有名的飛虎軍。飛虎軍作戰勇敢,奮勇殺敵,紀律嚴明,一直為老百姓們愛戴,辛棄疾也被人們稱為飛虎將軍。在後來的30多年間,飛虎軍一直是長江沿岸的抗金主力。

慷慨激昂的辛詞

辛棄疾是南宋最負盛名的偉大詞人,他的《稼軒長短句》中存詞600多首。由於恢複失地、抗金救國的偉大理想一直不能實現,辛棄疾就用詞這種文學武器進行鬥爭,以抒寫他心中的複雜情感。他的重要詞篇表現了收複中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也反映了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抒發了自己虛度歲月、壯誌難酬的滿腔悲憤。

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和表現手法,突破了詩、詞、文的界限。他善於以文為詞,常用暗喻和比興手法,含蓄地表現思想內容。他的詞雖然以雄渾豪放為主,但一些歌詠祖國壯麗河山與描繪農村風土人情的作品也是清麗婉約之作,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