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魏加寧研究員:探討模式不如總結經驗
前麵幾位教授談了很多理念。但到底什麼是“中國模式”?我個人認為,現在就談“中國模式”可能為時尚早。在中國和世界的發展進程中,30年的時間還太短,未來到底怎麼樣現在還很難說。這30年中我們所做的,哪些屬於一般規律?哪些屬於“中國特色”?目前還說不清楚,存在很大分歧。更何況,又有誰能保證按照過去30年的發展“模式”,中國在接下來的30年還能夠繼續像前30年那樣高速增長?而且,如果說是“模式”,至少有兩點,一是可以延續;二是可以複製。我認為當今中國還是應當謙虛一點,更多地學習別人的長處,加快發展自己,這樣說並不妨礙我們去總結過去的經驗,現在急需討論的,與其說是“中國模式”,不如說是“中國經驗”。所謂“中國經驗”,既有正麵的,也有負麵的,還有一些可能是中性的。(接著總結中國經驗)。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陳平教授:民主法治還是協商試驗
到底是法治、德治、還是人的開放競爭更重要?我在美歐30年的觀察發現,法治的穩定性雖然在資本主義早期對約束專製權力有過建設性的作用,但在全球化和技術革命加劇的當代,西方的民主法治顯然成為福利社會惡性膨脹,保護既得利益,阻礙技術創新和社會改革的嚴重障礙。(接著觀點展開)。
複旦大學經濟學院韋森副院長:構建良序的市場經濟
事實上,國內學界近年來也不斷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和貢獻因素進行思考,這說到底是因為我們放出了一個市場經濟。我們必須意識到,市場經濟並不是一個盡善盡美的資源配置體製,常常會出許多問題,但這絲毫否定不了市場機製是人類社會目前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的資源配置體製。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在過去30多年的中國改革過程中,政府在放開和引入市場的同時,本身並沒有從市場中退出,而是強勢地參與了其中,各級政府本身的行為乃至運作方式也隨之“市場化”了,政府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中最強大的、最主要的甚至可以說幾乎無處不在的市場參與主體,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在2008年以後的世界經濟衰退和中國的刺激經濟的計劃實施中,政府竟成了全社會內部最大的投資主體和融資平台。這就是所謂的“中國模式”?(接著觀點展開)。
談話的不同方式
什恩(Schein)對深度會談和其它交流方式過程做了比較細致的區分,如下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