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道台公子生活的結束(1 / 3)

平靜的六年生活過去了,鐵雲多數時間住在揚州,結識了江西舉人毛慶蕃、泰州舉人黃葆年,以及人稱龍溪先生的蔣文田等。黃、蔣二人都比鐵雲大了十二歲,虔誠信奉太穀教,慫恿鐵雲和慶蕃也拜了李龍川為師,做了入室弟子。可是他們信教並不如黃蔣的誠篤,閑來無事,隻作為是做學問的一種方式,或是一種愛好。就譬如一個信佛的人,精通禪理,熟讀佛經數十萬言,也印了不少佛教著作送人,談起佛理禪機,口吐蓮花,滔滔不絕,令人肅然起敬。又常常自稱"如來弟子",乃至請某寺長老為他摩頂受戒,起個法號,還刻個圖章,到處顯揚。如果僅憑這幾點就斷定他必是個德行高深的和尚,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按照佛家的教義辦事,那就錯了。有些人撇開談佛的時候,大多我行我素,講是一回事,行又是一回事,四大皆空是談不上的。

這六年中,鐵雲添了一子一女,出乎意料,若英成親四年才養了個女孩,取名佛寶,嘉麗卻爭了口氣,早兩年生了個兒子,取名大黼,排行在大章之後,實際是鐵雲的長子。

若英為此著實自怨自艾,鐵雲也覺失望,還是衡媽媽開導,王氏少奶奶不也是成婚八年才得了男孩嗎?

這幾年中,鐵雲生活安定,無憂無慮,閉戶鑽研家藏的治河、醫藥、算學、測量等方麵的書籍,著實長了不少學問。黃葆年像老學究似的孜孜精研太穀教義,和鐵雲相處時,總是如長兄般推心置腹地娓娓絮談,對他輕率放浪的地方常加規勸,鐵雲雖然不能都照他的做,卻很感激他的誠摯,認為是生平第一知己。毛慶蕃是新派人物,和黃葆年截然相反,他也是個世家子弟,圓圓臉,兩顆黑黑的大眼,渾身英氣勃勃,似有使不盡的活力,交遊廣闊,路路圓通。黃、毛兩人雖然個性不同,但是都想應舉做官,這和鐵雲大不相同,所以他們隻能成為道義和友誼上的知己,人生道路卻各走各的路,成就高下懸殊。慶蕃、葆年中舉後,又應過光緒六年、九年兩科進士考試,都落了第,葆年準備再應一次不中,便參加舉人大挑考試,弄個知縣當當算了,--原來黃葆年雖然是太穀教李龍川的大弟子,還是要做官的。毛慶蕃家境富裕,誌向專一,不中進士是決不罷休的,後來果然在光緒十五年中了進士,一帆風順,青雲直上,黃葆年也如願做了十年山東泗水知縣,而且兩人都和鐵雲成了兒女親家,此是後話。

進了光緒十年,老太爺劉成忠身體日漸衰弱,春間中過一次風,半邊身子麻木,不能行動,臥床已有半年了,然而氣色尚好,胃口也不壞,鐵雲曾回去省視過,總以為還可以拖上三年五載。不料到了十月初頭,家人劉吉突然從淮安趕到揚州,見了鐵雲,慌慌張張稟道:"二老爺,老太爺病重了,老太太囑咐二老爺帶了姨太太和小姐趕快回淮安去見上一麵。"

"噓!"鐵雲趕忙止住道,"以後別管這裏的太太叫姨太太,要稱二太太,記住了!"

"是!"自從成忠回到淮安,又上了年紀,孟熊也已兒女一大群,家中稱呼便改口了。

鐵雲問了老太爺病情,劉吉道:"前幾日,老太爺又中了一次風,嘴也歪了,話也講不很清楚了,吃得很少,越來越虛弱,老太太說,隻怕不是好兆,叫二老爺趕快回去守在老太爺身旁,以防萬一。"

鐵雲叫李貴陪了劉吉下去歇息,獨自回到內院和若英說了,請她收拾一下,明天就動身回淮安去。若英歉然道:

"按理我是該去給老太爺、老太太請安,不過目前不行,你還沒有和家裏說好怎麼稱呼哩。照劉吉的說法,老太爺一時還不至於就不行了,你明天先回去,見了老太太,就說佛寶在發高燒,過幾天才能動身。然後你和老太太把稱呼定下來,家裏上下都關照好了,再派人來接我們母女。"頓了一下,又補充道:"如果不能照我的意思,我是不會去受侮辱的,我不能被人叫作姨太太,這是你在開封答應過我的,是嗎?"

"是的,我答應過你,我一定按照你的意思去辦。"鐵雲這時才感到事情的棘手了,他沒有把握母親一定能答應,隻能回去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