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江蘇牧醫學院曆史文化的變遷(1)(1 / 3)

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文化積澱和特色,但有些良好的積澱和特色若不加以發掘、傳承和發展,就不能為大家所認同和內化,就會被湮滅或同化,就難以形成一種獨特的校園文化。因此,我們開始重新審視江蘇牧醫學院的辦學曆程,試圖通過挖掘原有的校園文化積澱,來努力構建新的獨特的校園文化體係。

今天,我們開始從學校浩瀚的史料中,梳理、發掘具有牧醫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盡可能翔實地展示給大家,讓我們共同感受前輩們創業的艱辛,共同體會學校曆程的曲折,共同分享學校發展的輝煌。隻有不斷地傳承與發展校園文化,我們的學校才會永具魅力、永存特色。

一、建校官莊

1.雛形初現

1958年夏,為響應“縣縣辦農校”的號召,中共泰縣縣委決定籌建“泰縣農業中等技術學校”(學院前身),由縣委副書記宋春霞同誌兼任校長(至1959年1月)。

1958年9月初,縣文教局幹部周仲仁同誌(9月4日被任命為教導主任)以及2名教師、1名會計,先後到達位於泰縣(今薑堰市)官莊村的縣委黨校,籌備農校招生開學事宜。同年秋季招收農作物、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各50名(三年製),9月15日舉行了開學典禮。

1958年10月,葉斌同誌到校任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泰縣農場並入農校,教職工增至26人,黨員增至10人。12月,農校單獨建立黨支部,葉斌同誌任支部書記(至1962年7月)。1958年年底,黨校搬出,3000多平方米的校舍全歸農校所有,至此形成學校雛形。

2.規模初具

1959年1月,因泰州市、泰縣已合並為泰州縣,故泰縣農校、泰州市農業專科學校兩校合並為“泰州農業專科學校”;1月8日,縣委任命任錦章副書記兼任校長(至本年度10月),葉斌同誌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長(至1962年7月)。2月,泰州園藝學校並入。

1959年7月27日,省委下達“關於整頓1958年新建農林、水利學校的意見”,學校定名為“泰州縣農業學校”,隸屬揚州地委領導,泰州縣委、縣人民委員會主管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工作。

1959年秋季招收農作物、牧醫專業新生各40名,原泰州市農專一個農作物專業班改為中專班(50人)。

1959年10月17日,省人民委員會發出文件,學校定名為“江蘇省泰州農業學校”。至此,一所不上規模的縣辦學校,變為省辦、專署領導、縣管的全日製正規農業中專學校。

1960年1月,學校從官莊遷入薑堰鎮東板橋原泰縣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大院。

1960年5月,費隨園同誌到校任副校長(至1962年8月7日),協助葉斌副校長工作。

1960年秋季招收牧醫專業新生80名,並根據省農林廳指示實行專業調整:泰州農校農作物專業並入揚州農校,揚州農校牧醫專業並入泰州農校,兩校專業教師亦隨之調整。

1961年8月10日,首屆牧醫專業學生143人畢業離校,統一分配工作。

1961年9月15日,揚州專署發文將“江蘇省泰州農業學校”改名為“江蘇省泰州畜牧獸醫學校”,隸屬揚州專署領導,泰州縣委、縣人民委員會主管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工作。自此,一所初具規模的畜牧獸醫學校正式誕生。

3.精神積澱

在這個時期,牧校人練就了“風雨同舟的團結精神”。

二、遷移白馬

1962年1月,泰州縣又擬分為泰州市和泰縣,泰縣縣委、縣人委要搬回原址(薑堰鎮東板橋)辦公,故學校遷出原縣委、縣人民委員會大院。學校先是搬到已停辦的“泰州師專”內(學生宿舍設在離“師專”約1公裏的靜因寺糧庫)。2月,泰州市有關領導又指示牧校下鄉,搬到泰縣白馬廟泰州師範校園內(現牧醫學院白馬老校區)。從此以後的30年,學校在白馬曆經了風雨坎坷的艱辛守護、跌宕起伏的艱難支撐、歡欣鼓舞的招生恢複、砥礪前行的崛起奔騰等過程。